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高血压患者觉得血压稳定了,就悄悄停了药;糖尿病患者听说某种新药效果更好,没咨询医生就擅自换了药;还有人因为觉得长期吃药有副作用,或是经济负担重,就自作主张调整用药方案。这些看似 “理所当然” 的做法,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风险。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来说,自行停药或换药绝不是小事,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
首先要明确的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本质,决定了它们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以高血压为例,它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疾病,多数患者需要终身管理。血压的暂时稳定,往往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病根已除。如果突然停药,血压会在短时间内反弹升高,甚至可能比用药前更高,这种 “反跳现象” 会对血管造成剧烈冲击,增加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风险。临床数据显示,擅自停用降压药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概率是规范用药者的 3-5 倍。
糖尿病的情况同样严峻。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导致的代谢紊乱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血糖的控制依赖于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其中药物治疗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自行停药,血糖会迅速升高,不仅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还会加速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进展。有研究表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衰竭、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的时间会提前 5-10 年。
那么,自行换药是否更安全呢?答案是否定的。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副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都存在差异,适合别人的药不一定适合自己。比如降压药有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多个类别,不同类别药物的适用人群不同:钙通道阻滞剂可能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则更适合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如果盲目跟风换药,可能导致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曾有一位患者听说邻居用某种降压药效果好,便自行换药,结果出现了严重的低血压,摔倒后造成颅内出血,教训十分惨痛。
还有些患者会因为担心药物副作用而停药或换药,这种顾虑虽然可以理解,但却存在认知误区。任何药物都可能有副作用,但临床使用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的,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保障。医生在开药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合并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密切监测副作用。相比之下,自行停药或换药带来的风险要大得多。例如,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肝酶升高,但发生率极低,且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而如果因为担心副作用而停用他汀类药物,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得不偿失。
经济因素也是部分患者自行调整用药的原因之一。一些患者觉得进口药太贵,便擅自换成价格便宜的国产药,或是减少用药剂量。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不同厂家生产的药物,其药效可能存在差异;而减少用药剂量,则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其实,目前我国有很多平价有效的国产药物,且医保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很多慢性病用药都被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患者如果经济困难,可以与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或提供其他解决方案,而不是自行停药或换药。
那么,慢性病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调整用药呢?答案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血压或血糖持续偏低或偏高;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合并其他疾病,可能影响当前用药;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如体重明显变化、运动量显著增加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检查血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慢性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家属的共同努力。患者应定期复诊,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换药;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情。家属则应关心患者的用药情况,提醒患者按时服药,协助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绝不能自行停药或换药,这是保障健康的基本前提。自行停药或换药看似是小事,实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应充分认识到规范用药的重要性,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远离并发症的困扰。记住,健康无小事,用药需谨慎,任何关于用药的调整,都请先咨询医生。
(谢芸 开封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