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门诊,经常能遇到家长拿着成人药品询问:“医生,这个药给孩子吃一半行不行?” 这种 “按成人剂量减半” 的想法,看似简单省事,却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埋下巨大隐患。儿童并非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盲目减半用药可能导致疗效不足或毒性反应,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儿童的肝脏和肾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而这两个器官的功能要到青春期后才能完全接近成人水平。以肝脏为例,幼儿的肝细胞数量较少,肝酶系统尚未完善,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明显低于成人。比如常用于退热的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 克,而儿童若按体重计算,每千克体重的每日剂量需严格控制在 75 毫克以内,过量可能引发肝损伤。曾有案例显示,一名 3 岁儿童因家长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导致药物过量,出现肝功能衰竭。肾脏方面,新生儿的肾小球滤过率仅为成人的 1/4,药物排泄速度远慢于成人,像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若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婴幼儿使用,极易在体内蓄积,导致听力损伤或肾功能损害。临床数据显示,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的儿童听力障碍中,有 30% 与剂量不当有关。
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分布也与成人不同。儿童的体液占体重比例较高,新生儿体液占比可达 80%,而成人仅为 55%-60%,这会影响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的分布。例如,水溶性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儿童体内的血药浓度可能较低,需要更高的体重剂量才能达到疗效;而脂溶性药物如地西泮,则可能在脂肪组织中蓄积,延长作用时间,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此外,儿童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善,某些药物更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像镇静催眠药,即使是成人剂量的一半,也可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产生过度抑制。有报道称,一名幼儿误服成人剂量一半的氯硝西泮,出现呼吸抑制和昏迷症状,经过紧急抢救才脱离危险。
儿童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成人使用时注重抗炎效果,而儿童长期使用可能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影响骨骼发育。一项针对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儿童的跟踪研究发现,用药超过 6 个月的儿童,身高增长速度较同龄儿童平均减缓 2-3 厘米 / 年。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可能损伤软骨发育,因此 18 岁以下儿童通常不推荐使用,若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儿童服用,依然存在潜在风险。曾有研究机构对幼年动物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后,发现其关节软骨出现退行性病变。
儿童用药应遵循 “剂量精准、剂型合适、成分明确、时机恰当” 的原则。剂量计算需根据年龄、体重甚至体表面积,而非简单减半,像抗生素、退烧药等都有严格的剂量标准,例如阿莫西林儿童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 20-40 毫克,分 3 次服用,具体剂量还需根据感染严重程度调整。剂型选择上,儿童应优先使用口服液、颗粒剂、栓剂等易于服用的剂型,避免将成人片剂掰开服用,因为片剂的有效成分分布可能不均,掰开后剂量误差较大,特别是缓释片和控释片,掰开后会破坏其释放结构,导致药物突然大量释放,增加毒副作用风险。同时,要仔细查看药品成分,避免重复用药,比如很多复方感冒药含有对乙酰氨基酚,若与退烧药同时使用,可能导致过量。用药时机也很关键,如胃黏膜保护剂需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而非甾体抗炎药则应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严格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儿童剂量服用,切勿凭经验自行调整。使用糖浆剂时,应使用药品自带的量杯或滴管,避免用家用勺子估算剂量,因为家用勺子容量差异较大,容易造成剂量不准确。对于没有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更要在专业指导下计算剂量,可采用体重换算公式:儿童剂量 = 成人剂量 × 儿童体重(千克)/70(千克),但此公式仅适用于一般药物,特殊药物需参考更精准的计算方法。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出现皮疹、呕吐、嗜睡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儿童的健康经不起 “差不多” 的尝试,科学用药才能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每一位家长都应认识到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摒弃 “按成人剂量减半” 的错误观念,在专业指导下合理用药,让药物成为守护儿童健康的利器,而非潜在的风险源。
(谢芸 开封市中心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