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用药别 “想当然”,这些剂量原则要牢记

2022-10-08 19: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感冒、发烧、咳嗽等小病痛难以避免,用药也就成了家长们常面对的事。然而,儿童并非成人的 “缩小版”,他们的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 “想当然”,凭经验或感觉调整剂量,可能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严重隐患。因此,掌握儿童用药的剂量原则至关重要。

儿童的身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各系统功能尚未完善,这使得他们对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比如,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儿童肝脏内的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易蓄积,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肾脏作为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儿童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也未成熟,可能导致药物排泄缓慢,进一步加重身体负担。

正是由于儿童身体的特殊性,用药剂量的精准把控就显得尤为关键。剂量不足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延误病情;而剂量过大则可能引发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对孩子的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永久性损伤。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用药不当导致儿童中毒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很多都是因为家长对剂量原则掌握不清造成的。

按体重计算剂量,是儿童用药中最常用也最基本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孩子的实际体重和药物说明书上规定的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计算出每次或每日的用药量。其计算公式为:每次(每日)用药量 = 孩子体重(千克)× 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

例如,某药物说明书上注明儿童每日用药剂量为每千克体重 20-40 毫克,孩子体重 10 千克,那么每日用药量就应该在 200-400 毫克之间。家长在计算时,一定要准确测量孩子的体重,避免估算。因为体重的误差可能会导致剂量出现较大偏差,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来说,体重增长较快,更要定期测量。

不过,按体重计算剂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肥胖儿童,不能单纯按照实际体重计算,否则可能导致剂量过大。这时候需要参考药物说明书上的特殊规定,或者咨询医生的建议,采用理想体重或调整后的体重进行计算。

按年龄计算剂量相对简单易行,适用于一些剂量幅度较大、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药物。一般来说,药物说明书会给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用药剂量范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相应的剂量。

比如,某感冒药规定 1-3 岁儿童一次服用半袋,4-6 岁儿童一次服用一袋。这种方法虽然方便,但由于同一年龄段儿童的体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出现剂量不准确的情况。因此,按年龄计算剂量通常作为辅助方法,在没有体重数据或紧急情况下使用,最好还是结合体重计算进行核对。

体表面积与儿童的新陈代谢、器官功能等密切相关,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更为准确,适用于一些毒性较大、剂量要求精确的药物,如抗肿瘤药、抗生素等。

体表面积的计算需要孩子的身高和体重数据,常用的计算公式为: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千克)×0.035)+0.1(适用于体重 10 千克以下的儿童);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千克)×0.02)+0.6(适用于体重 10-30 千克的儿童)。计算出体表面积后,再根据药物说明书上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用药剂量,得出孩子的用药量。

虽然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准确性高,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家长在使用时可能会有一定难度。这时候可以借助医生或药师的帮助,确保剂量的准确性。

除了掌握上述剂量计算原则外,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保证用药安全。

用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特别要注意说明书上针对儿童的特殊规定,如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是否有年龄限制等。如果对说明书上的内容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不要自行判断。

儿童用药的剂型和规格与成人有所不同,家长应尽量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口服液、颗粒剂、糖浆剂等,这些剂型口感较好,剂量容易控制。避免将成人药物掰开或研磨后给孩子服用,因为这样可能会破坏药物的结构,影响药效,还可能导致剂量不准确。

给孩子用药时,要使用药物自带的量具,如量杯、滴管、药勺等,不要用家用的勺子或杯子代替,以免造成剂量误差。用药后要将量具清洗干净,妥善保管。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次数给药,不要随意增减用药次数或停药。

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是否出现皮疹、呕吐、腹泻、嗜睡等不良反应。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带孩子就医。此外,要将药物放在儿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避免孩子误服。

儿童用药无小事,剂量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家长们一定要摒弃 “想当然” 的错误观念,认真学习和掌握儿童用药的剂量原则,在给孩子用药时做到精准计算、科学用药。同时,要多与医生、药师沟通交流,及时解决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董利娜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药剂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