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时,家长们往往心急如焚,希望通过药物尽快缓解孩子的不适。但儿童并非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用药时稍不注意就可能踏入“雷区”,对孩子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掌握儿童用药的剂量原则和禁忌知识,是家长的必修课。
剂量:精准把控是关键
儿童用药剂量并非简单按成人剂量“减半”,而是需要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多个因素综合计算,随意增减剂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按体重计算更精准:多数儿童药物会标注“每公斤体重多少毫克”的剂量标准,这是相对科学的计算方式。例如某退烧药标注“每次5-10mg/kg”,若孩子体重10公斤,每次应服用50-100mg。家长需先准确测量孩子体重,再对照说明书计算,避免凭“感觉”给药。
-年龄只是参考:部分药物会按年龄划分剂量(如“1-3岁每次半袋”),但同龄孩子体重可能相差较大,仅按年龄给药可能导致胖孩子剂量不足、瘦孩子剂量过量。建议以体重计算为主,年龄作为辅助参考。
-避免“叠加用药”过量:很多家长在孩子感冒时,会同时给孩子服用“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却忽略了这些药物可能含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叠加使用易导致成分过量,损伤肝脏。用药前务必查看药品说明书的“成分表”,避免重复用药。
-剂型选择有讲究:儿童药物有滴剂、混悬剂、咀嚼片等多种剂型,应根据年龄选择。例如婴幼儿适合滴剂或混悬剂(需摇匀后服用),避免给婴幼儿喂片剂,以防呛咳;吞咽能力差的孩子,不要强行喂药,可借助喂药器辅助。
禁忌:这些“红线”不能碰
儿童身体发育特殊,某些成人常用药物对他们可能有毒性,还有些用药方式存在隐藏风险,家长需格外警惕。
绝对禁用的药物
-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18岁以下禁用。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会导致儿童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全,8岁以下禁用。
-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2岁以下婴幼儿禁用,可能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问题。
-含可待因的止咳药:12岁以下儿童禁用,可能抑制呼吸,导致窒息风险。
需谨慎使用的药物
-退烧药: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个月以上儿童,两者不可同时使用,过量可能损伤肝肾。体温低于38.5℃时,优先物理降温,避免频繁用药。
-复方感冒药:成分复杂,2岁以下不建议使用,4岁以下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因成分不明引发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如清开灵、双黄连等,儿童使用过敏反应风险较高,需严格遵医嘱,输液时密切观察。
错误用药方式禁忌
-不要用牛奶、果汁送药:牛奶可能影响抗生素吸收,果汁中的果酸可能破坏药物结构,建议用温白开水送服。
-不要强行灌药:可能导致孩子呛咳、呕吐,甚至药物误入气管引发窒息。可通过游戏、鼓励等方式引导孩子配合,或使用专业喂药器。
-不要随意停药或减量:如抗生素需按疗程服用,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激素类药物突然停药可能引发不良反应,需遵医嘱逐步减量。
-不要用成人药物“酌减”:成人药物的剂型、剂量不适合儿童,例如成人用的缓释片,掰开后会破坏药效释放机制,可能导致药物过量。
用药后:观察与应急处理
用药后并非万事大吉,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反应,尤其是首次使用某种药物时。
-观察时间:用药后1-2小时内,注意孩子是否出现皮疹、瘙痒(过敏反应)、呕吐、腹泻(胃肠道反应)、呼吸急促等异常,一旦出现立即停药并就医。
-记录用药情况:建议家长记录孩子用药的名称、剂量、时间及反应,便于医生后续调整治疗方案,尤其适合有过敏史或慢性病的孩子。
-妥善存放药物:儿童药物需单独存放于避光、干燥处,标注有效期,过期药物及时丢弃。将药物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避免误服。
儿童用药安全无小事,每一位家长都应秉持“谨慎为先”的态度,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开剂量误区和禁忌“雷区”。记住:科学用药才能真正守护孩子的健康,让药物成为治愈疾病的“帮手”,而非伤害孩子的“隐患”。
(宋俊花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人民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