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药减半就行”,“上次有效这次接着用”,“中药安全多吃点没关系”……这些看似合理的用药习惯,实则暗藏风险。儿童并非“缩小版成人”,他们的肝肾功能、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显著差异。本文将揭露儿童用药最常见的5大误区,并给出科学用药指南。
错误1:剂量“一刀切”———“成人药减半”或“儿童药随意增减”
误区解析:
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年龄、体表面积精准计算,而并非简单的“减半”用药。例如:
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次500mg,但2岁儿童(体重12kg)单次最大剂量仅为180mg,用药过量可能导致肝损伤。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成人每日3g,但儿童需按20-40mg/kg体重计算,10kg儿童每日仅需200-400mg。
正确操作:
严格遵循药品说明书:儿童专用药物会标注“每公斤体重用量”或年龄对应的剂量表。
使用量具:避免用普通汤匙估量,需用药物附带的量杯、滴管或专用勺,严禁使用普通汤匙估量。
体重监测:儿童体重变化快,建议每3个月重新计算用药剂量。
案例警示:
2023年某三甲医院儿科接诊一名1岁幼儿,因家长将成人“感冒灵颗粒”减半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连续3天后出现黄疸,并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错误2:滥用抗生素———“头孢+利巴韦林”双管齐下
误区解析:
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而80%的儿童感冒由病毒引起。家长常见的错误包括:
无指征用药:孩子一发烧就要求输注头孢。
联合用药:同时使用头孢(抗菌)和利巴韦林(抗病毒),认为“双重保险”。
疗程不足:症状好转后立即停药,导致细菌耐药。
正确操作:
明确病原: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判断是否细菌感染类型,再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
单一用药: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或抗病毒药。
用足疗程:抗生素一般需连续使用5-7天,即使症状消失也要完成疗程。
错误3:忽视年龄限制——“大孩子能吃,小孩子也能吃”
误区解析:
部分药物对年龄有严格限制,例如:
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18岁以下禁用,可能影响软骨发育。
四环素类:8岁以下禁用,导致牙齿永久性黄染。
阿司匹林:16岁以下慎用,可能引发瑞氏综合征(致命性肝脑疾病)。
正确操作:
阅读禁忌症:药物说明书会明确标注“儿童禁用”“慎用”或适用年龄。
替代药物:如需退热,3个月以下婴儿优先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6个月以上可使用布洛芬。
案例警示:
2022年某地报道,一名5岁儿童因腹泻被喂服“诺氟沙星胶囊”(喹诺酮类),一周后出现膝关节疼痛,确诊为药物性关节病。
错误4:错误用药方式——“药片嚼碎吃”“,胶囊拆开冲水”
误区解析:
特殊剂型的设计有遵循严格的科学依据,破坏结构可能降低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缓释片/控释片: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嚼碎后导致药物快速释放,可能引发胃出血。
肠溶片: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拆开服用会刺激胃黏膜。
泡腾片:直接含服可能引发窒息(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正确操作:
整片吞服:除非说明书明确可以咀嚼(如某些儿童版咀嚼片)。
泡腾片溶解:用100-150ml凉水完全溶解后再饮用。
胶囊处理:若儿童吞咽困难,可咨询医生是否更换剂型(如口服液)。
错误5:中药/保健品“无毒论”——“多吃点更保险”
误区解析:中药并非绝对安全,部分药材含肾毒性或肝毒性成分:。
雷公藤: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
何首乌:生品含蒽醌类化合物,服用过量可引发肝损伤。
保健品滥用:如维生素D过量导致高钙血症,鱼肝油过量引发中毒。
正确操作:
辨证用药:中药需根据体质谨遵医嘱,辨证使用(如寒热虚实)选择,不可自行搭配。
控制剂量:如“七星茶”“保婴丹”等中成药,需严格按说明书的用量使用。
避免叠加:同时服用多种中成药或西药时,需咨询药师是否存在成分重复活性成分。
案例警示:
2021年某中医院接诊一名2岁男童,因家长每日喂服“自制凉茶”(含生首乌、大黄),连续1个月后出现黄疸,诊断为药物性肝炎。
结语:儿童用药,需牢记“三问”
问剂量:是否按体重/年龄计算?量具是否准确?
问必要:是否必须用药?能否通过物理降温、补液等方式替代?
问禁忌:药物是否适合该年龄段?有无相互作用?
儿童用药安全,始于每一次谨慎的取药、量药和喂药。请记住儿童用药:没有“大概齐”的剂量,只有“精准化”的守护。让我们用科学代替经验,用谨慎替代侥幸,为孩子的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
(冯晗 河南省人民医院 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