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脾虚的人,消化再差也别乱补!这3个误区要避开

2025-03-05 11: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生,我消化太差了,吃点东西就胀,是不是该补补?”在中医门诊,常有脾虚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求助。他们往往试过各种补药:人参、燕窝、阿胶吃了不少,腹胀、便溏、乏力等问题却没改善,甚至越补越堵,这到底是为什么?

中医认为,脾虚如同“土壤贫瘠”,若不先改善土壤质地就盲目施肥,只会让“杂草丛生”。脾虚者的消化差,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乱补反而会加重负担。想要补得对,先要避开那些常见的认知误区。

一、先弄明白:中医说的“脾虚”到底是什么?

中医的“脾”并非解剖学上的脾脏,而是一套负责“运化”和“升清”的系统。《素问》中说“脾主运化”,意思是脾能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同时,脾还能“升清”,把精华向上输送到心肺,而胃则负责“降浊”,将糟粕向下排出。

当“脾虚”时,这套系统会出现两个核心问题:

运化无力: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堆积在体内形成“湿浊”,表现为腹胀、食欲差、大便黏滞不成形;

升清不足:精微物质无法上输,身体得不到足够滋养,表现为乏力、气短、面色萎黄、四肢沉重。

打个比方:脾就像家里的“厨师兼快递员”,既要把食材做好(运化),又要把做好的饭菜送到各个房间(升清)。如果厨师累垮了,食材要么堆着发臭(湿浊),要么送不到地方(身体虚弱)。这时候的“补”,不是给更多食材(补品),而是先帮厨师恢复体力(健脾)。

二、脾虚乱补的3大误区,很多人都中招

1.误区一:消化差就是“缺营养”,用高蛋白、高脂肪猛补

很多人觉得“消化差=身体缺营养”,于是大量吃鸡蛋、牛奶、肉类、蛋白粉等“高蛋白食物”,甚至顿顿不离鸡汤、鱼汤。结果呢?腹胀更严重,舌苔越来越厚腻,大便也更黏马桶了。

为什么错?

脾虚时,脾胃的“运化能力”已经下降,就像一台功率不足的机器,处理不了太多“高负荷”食物。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本身难消化,需要脾胃消耗更多阳气来分解,过量摄入只会让“未消化的食物”在体内堆积,形成“食积”或“痰湿”。

中医称这种情况为“虚不受补”——不是身体不需要营养,而是脾胃没力气吸收。就像给一个虚弱的人扛巨石,不仅补不了,还会加重负担。

正确做法:先吃“易消化的基础营养”,如小米粥、山药粥、蒸南瓜等,让脾胃在“低负荷”状态下慢慢恢复功能。等腹胀、舌苔厚腻等症状缓解后,再少量添加瘦肉、豆腐等优质蛋白,循序渐进。

2.误区二:脾虚就是“阳气不足”,一味用温热补品“上火”也不怕

有些人知道脾虚需要“补”,又听说“脾喜温恶寒”,就认定要吃人参、黄芪、桂圆、鹿茸等温热补品,甚至用艾灸天天灸腹部,结果补出了口腔溃疡、口干舌燥、失眠等“上火”症状,反而更难受。

为什么错?

脾虚有多种类型,并非全是“虚寒”。现代人常因熬夜、吃辛辣、压力大等原因,出现“脾虚夹湿”或“脾虚兼热”——表面看是乏力、腹胀(脾虚),但同时有口苦、舌苔黄腻、大便黏滞且臭(湿热)。这时候用温热补品,就像给“潮湿的柴火堆”添烈火,不仅烧不旺,还会冒出“浓烟”(上火)。

即使是“脾阳虚”(怕冷、腹泻、手脚凉),补温热也要“适量”。比如黄芪虽能补气,但过量会“壅滞气机”,导致腹胀;桂圆虽温,但吃多了会生痰湿,反而阻碍脾胃运化。

正确做法:先辨清脾虚类型——

若怕冷、腹泻、舌苔白腻,是“脾阳虚夹湿”,可少量吃生姜、红枣、炒白扁豆(温而不燥);

若有口苦、舌苔黄腻,是“脾虚夹湿热”,先吃炒薏米(生薏米偏凉,炒后健脾利湿)、冬瓜等清利湿热,再健脾;

无论哪种脾虚,都要避免过量用大热补品,可选择“平补”食材(如山药、莲子、芡实)。

3.误区三:依赖“健脾药”,不调整生活习惯

有人知道“脾虚要健脾”,于是长期吃健脾丸、归脾丸等中成药,却依然改不了“暴饮暴食、爱吃生冷、熬夜”的习惯,结果脾虚总反复,觉得“药没效果”。

为什么错?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其功能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长期饮食不规律、吃生冷寒凉(如冰饮、凉菜、寒性水果)、久坐不动、思虑过度,都会持续损伤脾的功能。

这些习惯就像“不断给脾虚挖坑”,而健脾药只是“填坑”的工具。如果一边填坑一边挖,药效自然抵不过习惯的伤害。比如很多人吃着健脾丸,却天天喝冰奶茶、吃火锅,相当于“一边补阳气,一边耗阳气”,脾虚怎么可能好?

正确做法:药物是“帮手”,生活习惯才是“根本”。健脾的同时,必须减少损伤脾的行为——少吃生冷、定时吃饭、适度运动、少思虑,才能让脾的功能逐渐恢复。

三、脾虚该怎么补?记住“先清后补,以通为补”

脾虚的调理原则不是“猛补”,而是“先帮脾胃减负,再慢慢增强功能”,即“先清后补,以通为补”。具体分三步:

1.第一步:“清”——清除脾胃的“负担”

如果已经出现明显腹胀、舌苔厚腻、大便黏滞,说明体内有“湿浊”或“食积”,此时要先“清理”,而不是“进补”。

食积明显(腹胀、口臭、大便臭):可吃1-2天“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煮水喝),帮助消化积滞;

湿浊明显(舌苔白腻、身体沉重、大便黏):用炒薏米15克、茯苓10克、陈皮5克煮水喝,利湿而不损伤阳气(注意:生薏米偏凉,脾虚者需炒过再用);

饮食上:这阶段少吃肉类、甜食、油腻食物,以清淡的粥、蔬菜为主,让脾胃“休息”1-3天。

2.第二步:“健”——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清理之后,脾胃负担减轻,就可以开始“健脾”了。重点不是“补多少”,而是“帮脾胃恢复功能”,推荐3类适合脾虚者的基础食物:

黄色食物(中医“五色入五脏”,黄色入脾):

小米(最养脾,熬粥时上面的“米油”尤其好)、南瓜(性温,健脾又能保护胃黏膜)、玉米(性平,健脾利湿,适合大便黏滞者)。

味甘性平的食物(脾喜甘味,但需淡甘,而非甜腻):

山药(性平,既能健脾,又能补肺气,不滋腻)、莲子(去芯后健脾,还能安神,适合思虑多的人)、白扁豆(炒后健脾化湿,适合夏季脾虚有湿者)。

少量辛温食物(帮助脾升阳):

生姜(少量,炒菜或煮粥时放2-3片,温胃散寒,促进运化)、葱白(煮汤时加几段,通阳化湿)。

3.第三步:“补”——根据体质,适度增加营养

当脾胃功能好转(腹胀减轻、食欲变好、大便成形),就可以循序渐进“补营养”了,但仍需注意“量少、好消化”。

气虚明显(乏力、气短、易累):用黄芪5克(过量易腹胀)、党参10克、小米一起煮粥,补气而不燥;

血虚明显(面色萎黄、头晕、月经量少):在健脾的基础上,加少量红枣(1-2颗)、桂圆(1-2颗)、瘦肉(如乌鸡汤,但去掉浮油,每周1次即可),避免单独吃阿胶、熟地等滋腻补血药(易生湿);

注意:每次添加新的补品(如肉类、药材),先从“少量”开始(比如第一次喝乌鸡汤只喝小半碗),观察吃后是否腹胀,若无不适再慢慢加量。

四、脾虚者的3个“护脾小习惯”,比补品更有效

除了饮食,生活中这些习惯对脾的保护远超补品:

1.吃饭“七分饱”,给脾留“运化空间”

《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脾虚者尤其要注意“不过饱”。每次吃到“不饿但还能再吃一点”就停,给脾胃留下运化的空间。反之,暴饮暴食会让脾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功能越来越弱。

2.适度运动“升脾气”,久坐伤脾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肉属脾”,久坐不动会导致气机不畅,加重脾虚。每天快走30分钟、散步、八段锦(尤其是“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能促进气血循环,帮助脾“升清”,让身体更有活力。

3.少思虑,“忧思伤脾”要记牢

中医说“思则气结”,过度思虑(如长期焦虑、想太多)会让气机停滞在脾胃,影响运化。每天花5分钟“放空”: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让思绪暂时“停下来”,也是在帮脾减轻负担。

五、脾虚多久能调好?关键看“身体信号”

脾虚不是一天形成的,调理也需要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具体看身体的“反馈信号”:

好转信号:腹胀减轻,食欲变好,舌苔变薄,大便成形,身体乏力感减轻;

需调整:如果调理后仍有明显不适,或症状加重,可能是辨证不准确(如脾虚夹热却用了温热药),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调整方案。

结语:

脾虚的调理,就像照顾一个虚弱的朋友——不能给太多压力,要先帮他减负,再慢慢增强体力。那些吃了没效果的补品,不是不好,而是时机不对、方法不对。

对脾虚者来说,“能消化的才是营养,能吸收的才是补品”。先让脾胃恢复“运化能力”,再适度进补,才能真正达到“补”的效果。呵护好脾,就是呵护好身体的“后天之本”,这比任何昂贵的补品都重要。

(刘艳红 浚县人民医院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