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反复烧心不只是胃的问题?中医从“气机”找原因

2025-07-17 20:2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烧心”这个词,几乎每个人都不陌生——胸骨后那股火辣辣的烧灼感,有时还带着酸水往上涌,饭后、睡前尤其明显。很多人把它当成“胃病”,自行吃点胃药缓解,却发现症状反复,甚至越来越频繁。

在中医看来,反复烧心远不止“胃不好”这么简单。它更像是身体“气机”失调发出的信号,涉及肝、脾、胃等多个脏腑的联动问题。想要彻底解决,就得从“气机”这个核心入手。

一、先搞懂:中医说的“烧心”是什么?

西医将烧心归为“胃食管反流病”,认为是胃食管括约肌松弛、胃酸反流刺激食管所致。而中医典籍中,烧心被描述为“胃脘灼热”“吞酸”,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的记载。

但中医对烧心的理解更立体:它不是单纯的“胃酸多”,而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气机逆乱”。这里的“气机”,指的是人体脏腑气血的运动规律——正常情况下,气应该“升清降浊”:脾把营养往上送,胃把糟粕往下排,肝负责疏泄调畅,一旦这个规律被打破,就可能引发烧心。

打个比方:人体就像一套精密的“管道系统”,气的运动如同水流,该升时升、该降时降才能通畅。如果水流逆向冲击,管道就会受到“灼烧”,这就是烧心的本质。

二、“气机”为什么会出问题?3大核心原因

中医认为,反复烧心的根源在于“气逆”——本该向下走的胃气、肝气,反而向上冲,带着“火热”或“湿浊”灼伤食管和胃脘。而导致气逆的原因,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1.肝气郁结:最常见的“导火索”

中医有“肝木乘土”的说法,意思是肝的疏泄功能影响脾胃。肝像个“调度员”,负责让气的运动顺畅;如果长期情绪压抑、焦虑、易怒,肝就会“罢工”,导致“肝气郁结”。

郁结的肝气没地方去,就会“横逆犯胃”——像一股乱流冲击胃腑,迫使本该向下的胃气跟着往上跑。这时的烧心往往有明显的情绪诱因:生气后加重,还可能伴有胸胁胀痛、叹气频繁、睡眠差等症状。

现代医学也发现,情绪压力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食管括约肌功能,这与中医“肝影响胃”的理论不谋而合。很多人加班、吵架后立刻出现烧心,就是这个道理。

2.脾胃虚弱:“升降枢纽”失灵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清,把水谷精微送上身;胃主降浊,把消化后的糟粕往下传。如果脾胃虚弱,这个“枢纽”就会失调——该升的升不上去,该降的降不下来,胃气自然容易上逆。

脾胃虚弱多由长期饮食不节导致:比如暴饮暴食加重胃的负担,或嗜食辛辣、甜腻、生冷损伤脾胃阳气。这类人除了烧心,还常伴有饭后胃胀、食欲差、大便不成形、四肢乏力等症状,吃点东西就觉得堵得慌,酸水反而更明显。

3.胃热炽盛:“火势”上冲灼伤黏膜

如果长期吃辛辣刺激、油炸燥热的食物(如火锅、烧烤、烈酒),或熬夜、作息紊乱,容易让胃里滋生“实火”。这时候的气逆,就像“炉膛里的火太旺”,迫使胃气带着火热往上冲,导致烧心剧烈,甚至伴有口苦、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等“热象”。

这类烧心往往来得急、程度重,吃凉的可能暂时缓解,但会损伤脾胃阳气,反而让问题更复杂——就像用冷水浇烈火,当时能灭,过后更容易复燃。

三、反复烧心的3大误区,你中了几个?

很多人被烧心困扰多年,却因为陷入误区,导致症状缠绵不愈。

1.只治胃,不治“气”

自行吃抑酸药能暂时缓解烧心,但中医认为,单纯抑制胃酸就像“堵住逆流的水”,没解决“水流逆向”的根本问题。比如肝气犯胃引起的烧心,不疏肝只抑酸,停药后必然复发;脾胃虚弱导致的烧心,过度用寒凉药物还会加重脾虚,陷入“烧心-吃药-更虚-更烧心”的恶性循环。

2.认为“烧心就是胃热,要多吃凉的”

有人觉得烧心是“上火”,于是靠冰饮、凉菜“灭火”,结果越吃越糟。实际上,很多人的烧心是“寒热错杂”——表面有热象(烧灼感),内里却可能有脾虚寒(吃凉后腹胀、腹泻)。盲目吃凉会损伤脾胃阳气,让胃气更难下降,反而加重气逆。

3.忽略情绪对烧心的影响

临床发现,约60%的反复烧心患者伴有焦虑、抑郁倾向。但很多人只关注饮食,不调整情绪,导致肝气持续郁结,气机逆乱反复出现。就像水管里的水流,源头的“压力”不解除,逆流就永远无法根治。

四、从“调气机”入手,中医这样改善烧心

中医调理烧心的核心是“恢复气机升降”,根据不同的证型对症施治,同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复发。

1.辨证施治:3种常见证型的调理方法

(1)肝气犯胃型: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典型表现:烧心与情绪相关(生气后加重),伴胸胁胀痛、叹气、口苦

调理思路:疏肝解郁,让“逆乱的肝气”回归正轨

常用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等),可疏肝理气;日常可泡玫瑰花、佛手茶饮用,理气而不伤胃

穴位按摩: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和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每次3-5分钟,缓解肝气郁结

(2)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典型表现:烧心反复发作,饭后加重,伴腹胀、食欲差、大便稀溏、乏力

调理思路:补脾胃之气,增强“枢纽”功能,让胃气能顺利下降

常用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健脾和胃;若伴有明显怕冷、手足凉,可加干姜、生姜温胃散寒

食疗推荐:小米山药粥(小米健脾,山药补肺气兼降逆),每周喝3-4次

(3)胃热炽盛型:清热和胃,降逆止呕

典型表现:烧心剧烈,伴口苦口臭、便秘、喜喝冷饮(但喝后可能更胀)

调理思路:清胃热但不损伤脾胃,同时引导胃气下行

常用方药:左金丸(黄连、吴茱萸),黄连清胃热,吴茱萸引气下行,少量使用还能避免黄连过于寒凉

食疗推荐:冬瓜绿豆汤(少量绿豆清热,冬瓜利湿),避免过量,以免寒凉伤脾

2.生活方式调整:3个“调气”小习惯

(1)吃饭“慢下来”,给胃气留“下降时间”

狼吞虎咽会让大量空气进入胃里,加重胃气上逆。建议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饭后不要立刻躺下,可散步10-15分钟,帮助胃气下行。睡前3小时不进食,避免夜间平躺时胃酸反流。

(2)情绪“顺起来”,减少肝气郁结

每天花10分钟做“深呼吸放松”: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通过调节呼吸带动气机下沉。也可以通过听音乐、练瑜伽、和朋友聊天等方式疏解情绪,不让压力堆积成“肝气郁结”。

(3)饮食“暖起来”,避免刺激气机紊乱

少吃辛辣、油炸、过甜的食物(会助热),少喝浓茶、咖啡(会松弛食管括约肌);多吃性平温和、能帮助胃气下降的食物,如白萝卜(理气降逆)、生姜(少量,温胃散寒)、南瓜(健脾)等。

五、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虽然多数烧心可通过调理改善,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提示食管黏膜损伤或其他病变,需及时中西医结合检查:

烧心频率每周超过3次,持续2周以上;

伴有吞咽困难、体重下降、呕血或黑便;

夜间烧心严重影响睡眠,或吃抑酸药效果越来越差。

反复烧心就像身体的“交通警报”,提醒我们“气机”出了问题。它不是孤立的“胃病”,而是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的综合表现。

中医从“调气机”入手,不仅是缓解一时的灼烧感,更是通过恢复脏腑的正常运作规律,让气的升降回归正轨。当肝气疏泄顺畅、脾胃升降有序,烧心自然会慢慢消失——这正是中医“治病求本”的智慧所在。

(刘艳红 浚县人民医院 中医消化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