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喷嚏打个不停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 IgE 介导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当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首次进入人体,免疫系统误把它们当成“敌人”,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这些抗体像“信号弹”一样附着在肥大细胞表面。下一次同样的过敏原再闯进来,肥大细胞立刻“引爆”,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引起鼻痒、连续喷嚏、清水样鼻涕和鼻塞。由于过敏原在环境中持续存在,炎症反应可长期反复,于是出现“总打喷嚏”的感受。
二、“根治”在医学语境中的真实含义
在英文医学文献中,cure 指“完全去除病因并永久不再发病”。目前国际主流学术组织——包括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美国过敏哮喘与免疫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的共识均明确指出:过敏性鼻炎尚无根治手段。原因有三:
1. 遗传背景难改变:多个易感基因决定了患者对过敏原的高反应性,现有技术尚不能安全、精准地修饰这些基因。
2. 免疫记忆难清除:机体一旦产生特异性 IgE,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可在体内潜伏数年甚至终身。
3. 环境暴露难绝对避免:尘螨、花粉、真菌等过敏原无处不在,完全隔离既不现实也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三、现有疗法的“能力边界”
虽然不能根治,但科学管理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症状显著减轻、生活基本正常。治疗目标由“治愈”转向“持续控制”。常用手段可分为三大层次:
1. 症状控制药物
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等):30 分钟起效,可阻断组胺 H1 受体,对喷嚏、流涕效果显著,不影响学习工作。
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抗炎作用最强,可显著缓解鼻塞、鼻痒、喷嚏、流涕四大症状,被多国指南列为一线药物。
抗白三烯药物(孟鲁司特):对合并哮喘或运动诱发支气管痉挛者尤为适合。
减充血剂、肥大细胞稳定剂、抗胆碱能鼻喷剂等:按需短期使用。
这些药物的优势是起效快、使用方便;局限是一旦停药,症状可在再次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复燃,因此属于“对症治疗”而非“对因治疗”。
2. 免疫治疗(俗称“脱敏”)
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够改变自然病程、实现长期缓解的对因手段。机制是“以毒攻毒”——把患者敏感的过敏原按递增剂量、长期给予,诱导免疫耐受。
皮下注射法(SCIT):起始阶段每周注射 1 次,维持阶段每月 1 次,疗程 3~5 年。
舌下含服法(SLIT):每日把含过敏原的片剂或滴剂置于舌下 1~2 分钟后吞咽,疗程同样需 3 年以上。
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完成 3 年疗程者,停药后 5~10 年内仍有 40%~70% 的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或无需用药。但免疫治疗并非人人适合,需满足过敏原单一或少数、症状中重度、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条件,且可能出现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须在专业变态反应科严密监控下进行。
3. 新兴及辅助手段
新型生物制剂:2025 年 4 月,北京同仁医院在《自然·医学》发表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IL-4Rα 单抗司普奇拜单抗可显著降低中重度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总 IgE 及花粉特异性 IgE 水平,症状快速缓解,标志着生物制剂正式进入过敏性鼻炎领域。
间充质干细胞与外泌体:动物实验显示可抑制 Th2 炎症、修复鼻黏膜,但尚处于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有待验证。
翼管神经切断术、鼻后神经切断术等手术:仅用于药物、免疫治疗均失败且症状极重者,效果个体差异大,可能出现干眼、空鼻综合征等并发症,不作常规推荐。
四、如何制定个体化长期管理计划
1. 明确致敏原: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锁定主要过敏原,避免盲目忌口或过度防护。
2. 分级治疗:轻症患者首选口服抗组胺药联合鼻用激素;中重度或合并哮喘、鼻窦炎者,可早期联合抗白三烯或短期口服激素冲击;若 2~4 周仍控制不佳,评估是否进入免疫治疗或生物制剂。
3. 环境控制:花粉季减少上午 5~10 点外出,外出戴 PM2.5 级别以上口罩;居室湿度控制在 40%~50%,每周用 60℃热水清洗床品以杀灭尘螨;使用 HEPA 空气净化器;戒烟并避免二手烟。
4. 监测与随访:建立症状日记卡,每 1~3 个月评估一次视觉模拟评分(VAS)或鼻炎控制测试(RCAT),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升级治疗。
5. 身心管理:长期喷嚏、流涕易引发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必要时寻求心理科支持;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可提高整体免疫功能。
五、常见疑问一次性解答
问:偏方、蜂疗、洗鼻盐、益生菌能治好吗?
答:目前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支持其根治作用,部分偏方可能含激素或导致感染,务必谨慎。
问:儿童过敏性鼻炎能“长大就好”吗?
答:约 30% 患儿随年龄增长症状减轻,但仍有 70% 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且可能与哮喘、特应性皮炎形成“过敏进程”。早期规范干预更有利于阻断进程。
问:怀孕期间老打喷嚏怎么办?
答:首选鼻用布地奈德(FDA B 类)和口服氯雷他定(FDA B 类),任何药物均需妇产科医生与变态反应科医生联合评估。
六、结语
科学地讲,过敏性鼻炎目前无法根治,但也不是束手无策。通过“药物控制 + 免疫调节 + 环境管理 + 生活方式干预”的综合策略,绝大多数患者可实现“症状可控、生活无碍、药物可减”。面对铺天盖地的“根治”广告,公众需保持理性,把专业问题交给专业医生,用循证医学证据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护航。
(陈卓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鼻科一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