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低头看手机脖子响,会不会变成颈椎病?

2023-05-26 13: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低头看手机时脖子发出 “咔哒” 声,已是现代人的常见现象。上下班刷消息、睡前看视频时,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猛地转脖子会听到响声,有时还觉舒服些。有人担心颈椎出问题,怕成颈椎病;也有人满不在乎,甚至故意转脖子弄出响声。哪种想法对?得先从脖子响的原因说起。

脖子响医学上叫 “颈椎弹响”,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二者有本质区别。生理性弹响多在突然转头、低头或久保持一姿势后活动脖子时出现,与关节腔气体震动有关。颈椎由 7 块骨头连接,相邻骨头间被膜包裹成密封关节腔,内有滑液,像机器润滑油起润滑缓冲作用。脖子突然活动,关节腔空间骤增、压力骤降,滑液中溶解的氮气等气体跑出形成小气泡,气泡破裂就发出清脆响声。这种响声通常只一次,无疼痛、酸胀或活动受限,短时间难再响,类似掰手指声,是正常生理现象,对颈椎无害。

但脖子响若变频繁,每次转都响,或响声从清脆变沉闷,还伴颈肩酸胀、僵硬、疼痛,就要小心病理性弹响。这常与颈椎老化、损伤有关,长期低头看手机是重要诱因。低头时颈椎过度弯曲,颈椎间盘承受压力比站立时大 3-5 倍。颈椎像承重柱,正常压力均匀,低头时头部重量前拉,持续挤压椎间盘,使其逐渐失水、弹性变差,像变干的海绵,难缓冲骨头摩擦。同时,骨头边缘可能增生出 “骨刺”,连接骨头的韧带因反复拉扯变厚、钙化。这些变化的组织活动时摩擦碰撞,就发出频繁沉闷响声,这是颈椎病早期信号,说明颈椎结构已异常。

脖子响和颈椎病有啥关系?生理性弹响本身不会直接导致颈椎病,就像走路时关节的轻微摩擦声,对身体无实质影响。但频繁低头看手机的习惯是 “隐形杀手”,会悄悄伤害颈椎。长时间低头,颈后肌肉持续紧张,像被拉紧的橡皮筋,久了会慢性损伤,表现为僵硬、酸痛。肌肉力量弱了,颈椎稳定性下降,难固定骨头位置,加重骨头、椎间盘、韧带负担,加速其老化,久而久之可能引发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变直等,这些都是颈椎病典型表现。

很多人初时脖子响无不适就放松警惕,甚至觉得转响能 “解压”。但颈椎病发展是渐进过程,像温水煮青蛙,慢慢损害颈椎。从肌肉损伤到韧带钙化,再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可能需数年甚至十几年。临床上,不少 20-30 岁年轻人因长期低头看手机,颈椎出现中老年人常见的变直情况。这种变直难恢复,会大增日后患颈椎病风险。因颈椎正常弯曲弧度像弹簧,能缓冲头部重量和运动冲击,变直后缓冲减弱,颈椎更易受伤。

防止脖子响成颈椎病,关键是改不良用颈习惯,给颈椎 “减负”。看手机时尽量举到与视线平齐,减少低头幅度,降低颈椎间盘压力;连续看手机不超 30 分钟,间隔做 “米字操”,按 “米” 字方向慢转头部,各方向停 3-5 秒,活动关节、缓解肌肉紧张;也可双手抱头,后颈发力对抗手部力量,每次坚持 5-10 秒,重复 5-6 次,锻炼颈后肌肉、增强颈椎稳定性。此外,选合适枕头很重要,要维持颈椎正常弯曲弧度,高度 8-15 厘米为宜,仰睡可稍低,侧睡可稍高,保证颈椎与身体成直线。

若脖子响时,颈肩持续疼痛且休息无好转,或手臂发麻、无力,手指活动不灵活,甚至伴头晕、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等,要及时去医院骨科或康复科检查。医生通过颈椎 X 线、CT、核磁共振等,确定颈椎老化程度,判断是否患颈椎病。早期颈椎老化,经规范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如热敷、针灸、推拿、牵引等),多数人能缓解症状、阻止病情发展;已出现明显神经压迫的患者,可能需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解除压迫,避免永久性损伤。

总之,低头看手机脖子响多是生理性弹响,未必是大问题,但它提醒我们关注颈椎健康。与其担心日后得颈椎病,不如现在就改低头习惯,呵护颈椎。只有颈椎健康,才能自在看手机、自信望远方。从每一次正确用颈姿势做起,保护好这根支撑头部的 “生命支柱”。

(潘一品 南乐县人民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