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长期低头的习惯正将越来越多人推向颈椎病的“包围圈”。据《中国颈椎病防治指南》数据,我国颈椎病患病率已达15%左右,其中20-40岁人群占比超60%,“手机低头族”正是高发群体。
一、低头1小时,颈椎承受“50斤压力”
颈椎由7节椎体组成,正常呈“C”形生理曲度,像一个弹性支架,既能支撑头部(约5kg重量),又能缓冲运动冲击。但低头刷手机时,颈椎的受力会发生“质变”:
低头角度越大,压力成倍增加:低头15°时,颈椎承受约12kg压力(相当于头顶一袋10斤大米);低头30°时,压力增至18kg;低头60°时,压力高达27kg(约等于50斤)。长期保持这个姿势,颈椎间盘和椎体边缘的压力持续过载,就像一根被反复弯折的铁丝,迟早会“疲劳断裂”。
肌肉持续紧张,引发“慢性劳损”:低头时,颈后肌肉(如斜方肌、肩胛提肌)需要持续收缩以维持头部姿势,时间一长会出现“痉挛”——表现为脖子僵硬、酸胀,按压时能摸到“硬结”。若每天低头刷手机超过4小时,肌肉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可能发展为“肌筋膜炎”,甚至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正常“C”形消失),进一步加重颈椎负担。
二、颈椎病的“预警信号”:从“酸胀痛”到“手麻头晕”
颈椎受损后,身体会发出一系列“报警信号”,但很多人误以为是“疲劳”而忽视:
早期:脖子酸、僵硬,活动时“咔咔响”:这是最常见的初期症状——早晨起床后脖子发僵,需要“晃一晃”才能缓解;低头看手机10分钟就觉得酸胀,转动脖子时能听到关节摩擦的“咔咔声”。这其实是颈椎间盘退变、关节稳定性下降的表现,若及时调整姿势,症状可逐渐缓解。
中期:肩膀疼、胳膊麻,牵连到手指:当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疼痛会从脖子放射到肩膀、胳膊,甚至手指。比如“低头时胳膊突然发麻”“拿东西时手指无力”(如握不住筷子),这是因为神经根被压迫后,神经传导受阻。此时若不干预,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如手背变瘦)。
严重期:头晕、走路“踩棉花感”,甚至影响睡眠:若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负责脑部供血),会出现头晕、恶心,尤其转头时突然发作;若压迫脊髓,可能出现“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大小便控制异常等严重症状。这时候必须尽快就医,否则可能留下永久性神经损伤。
三、3个“救命习惯”:让颈椎远离“手机伤害”
保护颈椎,关键不是“不玩手机”,而是用对方法。只要做好以下3点,就能大幅降低颈椎病风险:
“手机抬高”:减少低头角度:刷手机时,把手机举到“与视线平齐”或“稍低头15°以内”的位置——比如用手机支架固定在桌面上,或握手机时胳膊贴在胸前(肘部抬起),避免“下巴贴胸口”的姿势。每低头30分钟,必须抬头活动脖子:缓慢向左右各转10次,再抬头后仰5次,让颈后肌肉放松。
“肌肉锻炼”:强化颈椎“保护伞”:颈后肌肉越强壮,颈椎越稳定。每天花5分钟做“抗阻训练”:双手交叉放在后脑勺,头部向后用力(手向前对抗),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10次;再双手放额头,头部向前用力(手向后对抗),同样10次。这个动作能增强颈肌力量,像“支架”一样支撑颈椎。
“枕头选对”:让颈椎在睡眠中修复:枕头高度不当是颈椎的“隐形杀手”。合适的枕头应能支撑颈椎生理曲度——仰卧时,枕头高度约一拳(5-8cm),让头部轻度后仰;侧卧时,枕头高度与肩宽一致(约10-12cm),避免颈椎侧弯。材质可选记忆棉或乳胶,既有支撑性又能贴合颈部曲线。
总结:颈椎不怕“用”,就怕“用错”
颈椎病的本质,不是“手机用多了”,而是“错误姿势用久了”。低头刷手机时,颈椎承受的压力远超其承受范围,长期积累便会引发损伤。但只要及时调整习惯——抬高手机、适度锻炼、选对枕头,就能让颈椎“减负”,远离疼痛。
(王晓文 汤阴县中西医结合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