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自行停药风险多: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全攻略

2025-02-21 16: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清晨的医院走廊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医生,我血压正常了,降压药是不是可以停了?”“血糖控制住了,胰岛素能不能少打一针?” 在慢性病治疗领域,类似的疑问每天都在发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 50% 的慢性病患者未能按医嘱坚持服药,而自行停药带来的风险,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和严重。

一、自行停药的 “隐形炸弹”
慢性病治疗是一场 “持久战”,药物如同战场上的 “后勤补给”,一旦中断,身体防线将迅速崩塌。以高血压为例,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 “报复性反弹”,甚至引发脑出血、急性心梗等致命急症。糖尿病患者随意停用胰岛素或降糖药,不仅可能导致血糖飙升,还会加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进程。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擅自停药更是 “危险行为”。抑郁症患者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撤药综合征,出现焦虑、失眠、情绪崩溃等症状;癫痫患者停药后,发作频率可能成倍增加,严重时会因持续抽搐导致脑损伤。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自行停药不是简单的 “少吃几片药”,而是将身体置于不可控的风险之中。

二、是什么让患者选择 “冒险停药”?
用药依从性差的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经济压力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期服药带来的经济负担,让部分患者不得不 “精打细算”。对药物副作用的恐惧也在推波助澜,有些患者因担心肝肾损伤或体重增加,宁可冒险停药也不愿继续服药。此外,症状好转后的侥幸心理、对疾病认知不足,以及复杂的用药方案导致的记忆混乱,都是影响依从性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因素在慢性病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部分患者因长期患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从而放弃规范用药。这种 “破罐子破摔” 的心态,往往比疾病本身更难纠正。

三、破解用药依从性难题的 “黄金法则”
建立科学认知,破除用药误区:患者应主动学习疾病和药物知识,明白 “血压正常是药物控制的结果,而非治愈”“降糖药不会成瘾,随意停药才会加重病情” 等核心观点。建议保存医生的用药说明,或通过正规科普平台获取信息,避免被谣言误导。

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与医生充分沟通,结合生活习惯调整用药时间。例如,将降糖药与三餐同步,把降压药设置为晨起闹钟提醒。对于需要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可以使用药盒分装,或借助手机 APP 记录服药情况。

正视副作用,理性应对: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副作用,但医生开具的处方是在疗效与风险间权衡后的最优选择。若出现不适,应第一时间与医生沟通,而非自行停药。许多副作用可通过调整剂量、更换药物或联合用药缓解。

寻求社会支持,共筑健康防线:家人的陪伴和监督至关重要。可以邀请家属参与用药管理,定期提醒服药;加入病友互助群,分享治疗经验,互相鼓励。心理状态不佳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善用医疗资源,减轻经济负担:了解医保报销政策,选择医保目录内的药物;关注医院的惠民措施,如慢性病门诊报销、免费药物发放项目;与医生讨论性价比高的替代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费用。

四、特殊人群的用药 “必修课”
老年患者常因记忆力减退漏服药物,建议使用带有定时提醒功能的智能药盒;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切勿根据成人经验调整剂量;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更要谨慎停药,任何调整都应在妇产科医生与药师的联合指导下进行。

慢性病治疗没有 “捷径”,每一片按时服用的药片,都是对健康的投资。从今天起,放下侥幸心理,将用药计划融入生活日常。记住:规范用药不是束缚,而是对生命的尊重;按时服药不是负担,而是拥抱健康的开始。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以坚定的信念配合治疗,终能在这场与慢性病的 “持久战” 中赢得胜利。

(陈娟娟 信阳一五四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