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已成为威胁现代人健康的重要“杀手”。这些疾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而自行停药,无疑是对自己健康的极大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自杀式治疗”。那么,慢性病长期管理的核心法则是什么呢?
健康教育:筑牢管理基石
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患者和家属必须深入了解所患疾病,明白疾病的发生机制、治疗原则以及日常注意事项。以高血压为例,患者要清楚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则需知晓哪些食物升糖快,哪些食物有助于稳定血糖。这种知识不能仅停留在医生的一次讲解上,而应通过反复解释、实际案例等方式,让患者真正掌握。比如,可以讲述身边按时吃药控制病情的例子,或者因不注意饮食而病情加重的案例,让患者深刻认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定期监测:把握病情动态
定期监测是慢性病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患者家中应备有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每天固定时间测量相关指标,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复诊时,带上这些记录,医生就能更准确地了解患者近期的身体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药量。有些老人觉得“没不舒服就不用测”,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慢性病指标的变化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感觉难受时,病情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所以,坚持定期监测,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到早干预、早治疗。
个性化方案:量身定制管理
每个慢性病患者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因此个性化方案至关重要。同样是糖尿病,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处理方式可能大不相同。对于爱喝酒的患者,方案中要重点控制酒精摄入;对于退休后喜欢旅游的患者,胰岛素保存和用药时间则需要与行程安排相配合。医生在制定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甚至性格特点。比如,对于性子急的患者,不要给出过于复杂的流程,以免增加患者的执行难度。
用药管理:严格遵循医嘱
用药管理是慢性病管理的核心之一。不少患者觉得“药吃多了伤身”,从而自行减量或停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药量是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精心确定的,不能凭个人感觉随意更改。同时,用药时间也要固定,患者可以通过设置闹钟提醒、使用药盒分装等方式,确保按时服药。此外,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旦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医生可以根据情况换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循序渐进改变
生活方式干预是慢性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而应循序渐进。比如,对于需要戒烟戒酒的患者,不能突然要求他们完全戒除,否则容易引发反弹。可以每周逐步减少吸烟量或饮酒量,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运动方面,可以从每天散步10分钟开始,慢慢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饮食调整也可以全家一起进行,制作少油少盐的菜肴,这样患者不会觉得自己被特殊对待,更容易坚持。
心理支持:关注患者情绪
长期患病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对慢性病的控制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支持必不可少。家人要多倾听患者的心声,少说“别瞎想”之类的话,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理解。鼓励患者参加病友会,与其他患者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医生发现患者情绪低落时,可以教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听轻音乐等,对于情绪问题严重的患者,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慢性病管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患者、家属和医生的共同努力。自行停药等不科学的行为只会让病情雪上加霜,而遵循上述核心法则,坚持科学管理,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提高生活质量,拥抱健康人生。
(吕金伟 周口市中医院 制剂中心 主管药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