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孕产健康养生术:中医给予的贴心关怀

2025-05-21 11: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怀孕生子就像一场奇妙的“升级打怪”之旅,从验孕棒上的两条杠开始,准妈妈们既期待又紧张:“孕期怎么吃才能长胎不长肉?生完娃怎样快速恢复?”别愁!中医药医院妇产科的“养生秘籍”早就备好了!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智慧,搭配现代科学,分分钟把孕产期变成一场轻松惬意的“养生局”!

一、孕期养生:把胎儿养成“健康小福娃”

(一)孕早期:击退“害喜”有妙招

怀孕头三个月,不少准妈妈被孕吐折磨得怀疑人生:吃啥吐啥,闻到油烟味就反胃,活脱脱像个“行走的孕吐机器”。中医把这叫“妊娠恶阻”,认为是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在捣乱。别慌,中医有招!

-穴位按压:内关穴(手腕内侧横纹上3指处)堪称“止吐神器”。用大拇指轻轻按压,左右各按1-2分钟,恶心感瞬间减轻。

-食疗方:生姜可是中医界的“止吐大佬”!切两片生姜含在嘴里,或者煮碗紫苏生姜粥,既能暖胃又能缓解孕吐。怕辣的准妈妈可以加两片红枣,甜味中和辣味,口感超棒!

(二)孕中期:补足气血长胎稳

到了孕中期,胎儿进入“猛长期”,准妈妈的肚子一天天变大,腰酸背痛、腿抽筋也找上门。中医讲究“以血养胎”,这个阶段得把气血补得足足的!

-药膳进补:用黄芪、党参、枸杞炖鸡汤,补气养血效果一流;黑豆、黑芝麻、核桃打成糊,每天喝一碗,既能补钙又能乌发,连产后脱发的问题都提前预防了。

-艾灸调理: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艾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能健脾益肾,缓解孕期不适。不过要注意,腹部穴位可不能随便灸,小心“惊动”胎儿!

(三)孕晚期:消水肿、助顺产

孕晚期的准妈妈,双脚肿得像“发面馒头”,走路都费劲。别急,中医的消水肿秘方来救场!

-泡脚神方:用玉米须、冬瓜皮、赤小豆煮水泡脚,这些食材都是天然的“利尿剂”,能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赶出去”。水温别太高,泡15-20分钟,边泡边按摩小腿,效果翻倍!

-按摩催产:临近预产期,可以试试按摩乳头!刺激乳头能促进催产素分泌,帮助发动宫缩。每天早晚各按摩15-20分钟,力度适中,别把自己“按疼”了。

二、产后调理:从“卸货”到“焕新”的逆袭

生完孩子可不是“任务完成”,产后才是养生的关键期!中医把产后称为“多虚多瘀”,既要补气血,又要排恶露,还要通乳下奶,每一步都有讲究!

(一)产后第一周:排恶露、防感染

刚生完娃,子宫里残留的“垃圾”(恶露)得赶紧排干净。中医的生化汤堪称“恶露克星”,由当归、川芎、桃仁等药材组成,能活血祛瘀、温经止痛。每天喝一碗,恶露排得又快又干净!

-中药坐浴:用艾叶、苦参、黄柏煮水坐浴,能杀菌消炎,预防侧切或撕裂伤口感染。水温40℃左右,坐浴10-15分钟,记得用干净的盆,别“越洗越脏”!

(二)产后第二周:补气血、强筋骨

恶露减少后,该补补元气了!中医的“八珍汤”(八珍益母汤)了解一下,由当归、熟地、白芍等八种药材组成,补气养血效果一绝。再搭配杜仲、续断炖猪腰,补肾强筋骨,腰酸背痛说拜拜!

-穴位贴敷:在神阙穴(肚脐)贴上用艾叶、桂圆、花椒做成的“肚脐贴”,能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晚上贴,早上取,方便又实用!

(三)产后通乳:让宝宝“口粮”源源不断

没奶、堵奶是很多新妈妈的噩梦。别急,中医的通乳方法简单又有效!

-药膳通乳:王不留行、通草、路路通这“通乳三剑客”,搭配猪蹄、鲫鱼炖汤,汤汁浓白,下奶效果立竿见影。怕油腻的妈妈可以把汤放凉,撇去浮油再喝。

-按摩催乳:从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轻轻按摩,避开乳晕和乳头。每天早晚各按摩15分钟,配合热敷,乳腺管畅通无阻!

三、孕产期日常护理:细节决定健康

除了分阶段调理,日常护理也不能马虎!中医药医院妇产科总结了一套“懒人养生法”:

1.保暖是第一要务:孕产期女性身体虚弱,最忌受凉。夏天别贪凉直吹空调,穿件薄长袖;冬天多备几个暖宝宝,护住腰腹和膝盖。

2.适度运动很关键:孕期可以练孕妇瑜伽、散步,增强体力;产后一周开始做产后操,促进子宫收缩。但别过度运动,小心“伤了元气”。

3.好心情是“天然补药”:孕期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试试中医的“情志疗法”,听听舒缓的古典音乐,看看搞笑综艺,保持好心情比吃啥补药都管用!

4.定期看中医调理:怀孕前、孕期、产后都可以找中医把脉问诊,根据体质开个性化调理方。中医讲究“治未病”,提前调理能少遭不少罪!

孕产期是女性人生中最特别的阶段,也是养生的黄金时期。有了中医的贴心关怀,从怀孕到产后,每个环节都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别再为孕产健康发愁啦,跟着中医药医院妇产科的养生术,把自己和宝宝都养得健健康康,轻松解锁人生新副本!

(赵颜娟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妇产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