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病的长期管理过程中,药物治疗无疑是核心环节之一。然而,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患者的心理调适。慢性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更在无形中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如何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心理调适,提高药物依从性,是每一位慢性病患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慢性病:身心的双重挑战
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这不仅意味着患者要长期服用药物,还要面对疾病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交活动的限制以及可能的经济负担。这些压力叠加在一起,很容易让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直接影响到药物治疗的效果。一个心情低落、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患者,很难坚持按时按量服药,药物依从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二、药物依从性:治疗成功的关键
药物依从性,简单来说,就是患者是否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药物依从性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和疾病的进展。
然而,现实情况中,很多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并不理想。有的患者因为忘记而漏服,有的因为担心副作用而自行减量或停药,还有的因为心情不好而拒绝服药。这些行为都可能导致病情波动,甚至加重。
三、心理调适:提升药物依从性的“心”法
要提高药物依从性,除了医生的嘱咐和药物的疗效外,患者的心理调适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心理调适的方法:
1、接受现实,积极面对
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的疾病,无法一蹴而就地治愈。患者要接受这个现实,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不要过分纠结于“为什么是我”,而是要想“我该怎么办”。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治疗的积极性。
2、寻求支持,不孤单前行
慢性病的管理不是患者一个人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家人、朋友、医生、药师以及病友等都是患者不可或缺的坚强后盾。患者应当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困惑,积极寻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
3、培养兴趣,丰富生活
慢性病可能会限制患者的某些活动,但并不意味着生活就失去了色彩。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活动来丰富生活。无论是画画、唱歌、跳舞还是养花养草,都能让心情得到放松,减轻疾病的压力。
4、学习放松,缓解焦虑
学会放松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患者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感到焦虑或烦躁时,不要憋着,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发泄出来。
5、专业帮助,不可忽视
药师在慢性病管理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负责为患者提供药物咨询、用药指导以及药物副作用的监测等服务。患者应当与药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在用药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向药师咨询并寻求帮助。
此外,加入病友群也是患者寻求支持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可以让患者感受到不孤单。在病友群中,患者可以分享自己的治疗经验、心得体会以及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也可以从其他病友那里获取宝贵的建议和鼓励,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
四、药物与心理:相辅相成
药物治疗和心理调适并不是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药物依从性,而有效的药物治疗又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医生在开具药物时,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大的患者,医生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心理支持或建议其寻求专业帮助。同时,医生也要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作用、用法和可能的副作用,让患者对药物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提高服药的依从性。
五、家庭的角色:不可或缺的支持
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药物依从性提升过程中,家庭的角色不可或缺。家人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理解他们的痛苦和困扰。不要对患者产生厌烦或抱怨的情绪,而是要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坚持治疗。
家人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对于记忆力不好的患者,家人可以设置提醒或制作服药卡片,确保患者不会漏服或错服药物。
六、社会的关注:共建健康环境
除了患者和家庭的努力外,社会也应该给予慢性病患者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慢性病管理的投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医疗机构可以加强慢性病管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社会还应该营造一个对慢性病患者友好的环境,消除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让慢性病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享受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慢性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患者、家庭、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也要注重心理调适,提高药物依从性。只有身心并重,才能真正战胜疾病,享受健康的生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慢性病患者的身心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郭倩倩 郑州人民医院 药学部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