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药店里,糖尿病患者对着“降糖保健茶”犹豫:“能代替胰岛素吗?”这类场景很常见。保健品市场的繁荣,加上商家“药食同源”“根治疾病”的宣传,让不少人误以为保健品可替代药品。然而,保健品与药品有本质区别,混淆“调理”与“治疗”的边界,可能危及健康。
一、保健品与药品:定义背后的本质差异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标签必须注明“不能代替药物”,不得宣称治疗作用。比如保健品维生素C,仅用于补充饮食不足,无法治疗坏血病——治疗需用药用制剂,其剂量和纯度有严格标准。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中药、化学药等。如降压药硝苯地平,通过明确药理作用降血压,生产需经严格临床试验,有效成分含量精确可控。
简言之,保健品核心是“调理”,针对健康或亚健康状态;药品核心是“治疗”,针对已发疾病。药品上市需10年左右研发和多层验证,保健品审批较宽松,无需验证治疗效果。
二、“替代”误区的三大危害:从延误治疗到危及生命
(一)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若不及时用药,会损害心、脑、肾等器官。曾有患者轻信“蜂胶能降血糖”,擅自停用胰岛素,导致血糖骤升引发昏迷。蜂胶成分仅能辅助调节血糖,远不及药物效果,更无法替代胰岛素。
(二)加重经济负担
保健品价格常高于同类营养素药品。如某品牌“天然维生素E胶囊”(保健品)每瓶约100元(30粒),而药用维生素E胶丸每瓶仅10元(100粒),两者成分相同但功效定位不同。为“治疗”长期买高价保健品,既无效又费钱。
(三)引发不良反应
“保健品无毒副作用”是谎言。不少“纯天然”保健品添加西药,如“减肥茶”加泻药,“降糖保健品”混格列本脲。这些成分剂量不稳定,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格列本脲过量引发低血糖休克,长期用含泻药的保健品损伤肠道。即便纯植物成分,也可能有毒性,如过量服用含何首乌的保健品可能致肝损伤。
三、科学区分:如何找准“调理”与“治疗”的边界
(一)看标签:认准“蓝帽子”与“国药准字”
保健品包装上有蓝色草帽样标志(俗称“蓝帽子”),下方标注“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编号,说明书中会注明“不适宜人群”和“保健功能”,但绝不会提及“治疗某病”。药品包装则标注“国药准字”编号,说明书中详细列出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等内容,例如“用于治疗高血压”“每日3次,每次1片”等。
(二)听需求:健康状态决定选择
健康人群:通过均衡饮食即可获取所需营养,无需额外服用保健品。若因饮食不均衡需要补充(如孕妇补充叶酸),应选择成分简单、剂量适宜的产品,并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C亚健康人群:如经常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者,可适当服用含维生素C、锌等成分的保健品,但这只是辅助手段,根本解决办法是调整生活习惯。
疾病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用药,绝不能用保健品替代。例如高血脂患者,他汀类药物是控制血脂的核心,深海鱼油等保健品只能作为辅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三)避陷阱:警惕三类虚假宣传话术
“根治慢性病”“无毒副作用”“药食同源无风险”均为骗局。慢性病尚无根治方法,保健品成分复杂风险难测,“药食同源”食材过量也可能有毒。
四、理性对待:让保健品和药品各归其位
保健品合理使用有辅助作用,如骨质疏松患者补充钙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含胶原蛋白的保健品,但不能替代药物。
药品使用需严格遵医嘱,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否则可能导致感染复发、血压反跳等后果。
健康需要合理用药控疾病,也需饮食、作息等调理。保健品是“辅助员”,药品是“战斗员”,认清边界才能走稳健康路。保健品绝不能替代药品,两者使命截然不同。
(蔡立文 河北燕达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