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保髋还是换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治疗选择全解析

2024-09-13 10:0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引言: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困境

股骨头坏死,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一种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股骨头结构破坏的疾病。患者常因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甚至丧失行走能力而陷入治疗选择的困境——“保髋”还是“换髋”?两种治疗方式各有优劣,但核心在于个体化决策:需结合疾病分期、年龄、骨质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综合评估。

二、疾病概述:从病因到分期

1. 发病机制

股骨头坏死主要与三大诱因相关:

激素滥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发脂肪代谢紊乱,堵塞股骨头血管。

酗酒: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进一步影响血供。

外伤:如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直接损伤血运。

2. 临床分期与症状(基于ARCO分期)

Ⅰ期(早期):影像学显示骨质密度改变,仅轻微疼痛,休息可缓解。

Ⅱ期(中期):疼痛加重伴活动受限,X光可见囊性变或硬化带,但股骨头未塌陷。

Ⅲ期(进展期):分早期(新月征)和晚期(塌陷但关节面尚存),疼痛剧烈需拐杖辅助。

Ⅳ期(终末期):股骨头严重塌陷、关节间隙狭窄,疼痛持续且活动能力丧失。

三、治疗策略:保髋与换髋的利弊分析

1. 保髋治疗:修复“旧房子”的生机

保髋治疗旨在通过改善血供、修复骨质来保留患者自身关节,适合Ⅰ-Ⅲ期早期患者。

①核心方法:

保守治疗(Ⅰ期):

减轻负重(拐杖/助行器)、控制体重、戒酒戒烟。

药物干预:如非甾体抗炎药止痛、阿仑膦酸钠改善骨代谢、华法林抗凝等。

物理治疗:高压氧、冲击波、电磁场疗法促进血运恢复。

微创/保髋手术(Ⅱ-Ⅲ期早期):

髓芯减压术:钻孔降低骨内压,联合植骨或干细胞移植促进修复(成功率年轻患者更高)。

带血管蒂骨瓣移植:移植带血供的骨组织重建血运,延缓塌陷。

介入手术:局部注射溶栓药物疏通血管。

②优势与局限:

成功保髋可恢复关节功能,避免人工关节寿命限制(年轻患者尤为重要)。

但手术效果因人而异,约60%Ⅱ期患者术后10年无需置换,而部分可能进展至需置换阶段。

2. 人工髋关节置换:重建“新房子”的终局方案

置换术适用于Ⅲ期晚期或Ⅳ期患者,通过人工假体替代损坏关节。

①核心方法:

全髋置换:替换股骨头和髋臼,缓解疼痛并恢复活动能力。

假体类型:陶瓷-聚乙烯假体寿命约20年,需二次翻修风险较高。

②优势与局限:

快速缓解疼痛、恢复行走能力,适合老年或终末期患者。

人工关节存在磨损、松动风险,年轻患者未来可能需多次翻修。

四、关键选择依据:如何科学决策?

1. 分期决定治疗方向

Ⅰ-Ⅱ期:首选保髋,积极干预可延缓甚至逆转病情。

Ⅲ期早期:争取保髋的最后窗口期(如截骨术改变负重区)。

Ⅲ期晚期-Ⅳ期:建议置换,因保髋效果差且并发症多。

2. 年龄与生活需求

年轻患者(<50岁):优先保髋,避免多次翻修风险。例如,24岁患者术后58年未进展。

老年患者(>60岁):置换术更优,因保髋周期长且术后康复要求高。

3. 其他因素

骨质条件:严重骨质疏松者保髋难度大。

基础疾病: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需评估手术风险。

五、典型案例与临床启示

成功保髋案例:一位24岁Ⅱ期患者接受髓芯减压联合植骨术,术后5年病情稳定。

保髋失败案例:44岁Ⅱ期患者术后22个月进展至Ⅲ期,最终选择置换。

六、治疗后康复与长期管理

保髋术后:6~8周严格避免负重,逐步进行髋关节活动度训练。

置换术后:预防感染、血栓,定期复查假体状态。

长期随访:无论保髋或置换,均需每年复查影像学评估进展。

七、结语: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决策

保髋与换髋并非对立选项,而是股骨头坏死治疗链条中适配不同病程的关键环节。对于年轻患者,应优先争取保髋治疗,通过药物、物理干预或髓芯减压、骨移植等手术保留自体关节功能,延缓病情进展。而对于股骨头严重塌陷的终末期患者或身体耐受度较好的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快速改善活动能力、提升生活质量。治疗的核心在于早诊早治、精准分期评估,并由骨科医生结合患者年龄、病情及需求,共同制定个体化方案。

(王光辉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关节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