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骨骼疾病中,股骨头坏死犹如一颗悄然埋下的 “定时炸弹”,无声无息地侵蚀着髋关节健康,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往往容易被忽视,等到病情发展严重才被发现,故而被称为髋关节的 “无声危机”。据统计,我国股骨头坏死患者人数众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深入了解这一疾病,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1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原因
1.1激素使用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在临床治疗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反应、严重哮喘等时,糖皮质激素常被应用。然而,激素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引发股骨头坏死的副作用。激素会使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脂肪颗粒增多,堵塞股骨头内的血管,造成股骨头缺血。此外,激素还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基质合成,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加速骨质吸收,从而破坏股骨头的正常结构,最终引发坏死。一般来说,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就越高。据研究,约 20% - 40% 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可能出现股骨头坏死。
1.2酗酒
酗酒也是引发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脂肪代谢异常,使血液中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形成脂肪栓子。这些脂肪栓子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股骨头,堵塞股骨头内的微小血管,导致股骨头缺血。同时,酒精还会直接损伤股骨头内的骨细胞,抑制骨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影响骨的修复和重建。有数据表明,每天饮酒超过 250 毫升,持续 10 年以上,发生股骨头坏死的几率显著增加。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约 10% - 30% 与酗酒有关。
1.3创伤
髋部创伤,如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直接原因之一。髋部遭受严重创伤时,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会受到破坏。股骨颈骨折后,供应股骨头的主要血管(旋股内侧动脉等)可能断裂或受损,使股骨头的血液供应部分或完全中断。如果骨折未能及时正确复位和固定,股骨头缺血时间过长,就容易发生坏死。髋关节脱位时,也可能牵拉、挤压供应股骨头的血管,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引发股骨头坏死。据统计,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为 15% - 30%,髋关节脱位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约为 4% - 12%。创伤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时间不一,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1.4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常见原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有关。例如,减压病是由于在高气压环境下工作后,减压过快,导致血液和组织中形成氮气气泡,堵塞血管,其中就可能包括股骨头内的血管,从而引发股骨头坏死,常见于潜水员、隧道施工人员等。此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镰状细胞贫血,会使红细胞形态异常,变形能力降低,容易在股骨头内的血管中形成血栓,造成股骨头缺血坏死。长期吸烟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血流缓慢,增加股骨头坏死的发病风险。
2股骨头坏死的发展进程
2.1早期(无症状或轻微症状期)
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阶段,由于股骨头内部的病变尚处于隐匿状态,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出现轻微的髋关节疼痛、酸胀不适。疼痛通常较为隐匿,可能在长时间行走、过度劳累或大量饮酒后出现,休息后可缓解。这种轻微的症状很容易被患者忽视,认为是过度劳累或普通的关节不适,从而错过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此时,通过 X 线检查可能难以发现明显异常,但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够早期发现股骨头内的缺血性改变,如骨髓水肿、信号异常等,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2中期(疼痛加重与功能受限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股骨头坏死进入中期。此时,股骨头内的骨质开始出现破坏、塌陷,关节软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患者的髋关节疼痛症状逐渐加重,疼痛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即使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同时,髋关节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减小,患者会感到髋关节僵硬,行走时出现跛行,上下楼梯、下蹲、弯腰等动作变得困难。在这一阶段,X 线检查可显示股骨头外形改变,如出现新月征(股骨头软骨下骨折的 X 线表现)、股骨头塌陷等;CT 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股骨头内的骨质破坏情况。中期是股骨头坏死治疗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有可能延缓病情进展,保留髋关节功能。
2.3晚期(严重功能障碍与关节畸形期)
到了股骨头坏死的晚期,股骨头严重塌陷、变形,关节软骨几乎完全磨损,髋关节间隙明显变窄甚至消失,周围骨质增生明显。患者的髋关节疼痛极为剧烈,几乎无法忍受,即使使用强效止痛药物也难以有效缓解。髋关节功能严重丧失,患者无法正常行走,只能依靠轮椅代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此时,髋关节畸形也较为明显,如出现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等畸形。X 线和 CT 检查可清晰显示股骨头的严重破坏和关节畸形情况。晚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难度较大,通常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恢复部分髋关节功能。
3股骨头坏死的防治策略
3.1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激素: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应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指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对于必须使用激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病情,及时调整激素剂量,同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以减少激素对骨骼的不良影响。患者在使用激素过程中,若出现髋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以便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的可能。
控制饮酒量: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酗酒。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应逐渐减少饮酒量,直至戒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通过控制饮酒,可降低因酒精导致的股骨头坏死风险。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预防髋部创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安全,避免髋部遭受严重创伤。例如,在进行体育运动、驾驶车辆或从事体力劳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对于老年人,由于其骨骼相对脆弱,更要注意防止摔倒,可在居住环境中增加防滑设施,如铺设防滑地砖、安装扶手等。在发生髋部创伤后,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确保骨折部位准确复位和固定,以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风险。
定期体检:对于存在股骨头坏死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使用激素、酗酒者、有髋部创伤史者等,应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髋关节的检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髋关节 X 线或 MRI 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股骨头坏死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2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药物治疗: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和中期,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骨修复。常用药物包括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股骨头的血液供应;血管扩张剂(如前列地尔),能扩张血管,增加股骨头的血流量;以及促进骨生长的药物(如骨肽片),有助于促进骨细胞增殖和骨基质合成。此外,还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症状。药物治疗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方法如热敷、按摩、针灸、理疗等,可促进髋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热敷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每天敷 2 - 3 次,每次 15 - 20 分钟;按摩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通过按摩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和穴位,促进血液循环;针灸可选择环跳、秩边、承扶等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理疗如冲击波治疗,能刺激骨细胞增殖,促进骨修复。物理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对于维持髋关节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具有重要作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包括髋关节活动度训练,如髋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运动,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肌肉力量训练,可通过直腿抬高、髋关节抗阻训练等方法,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
手术治疗
保髋手术:对于早期和中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若股骨头尚未发生严重塌陷,可考虑保髋手术治疗。常见的保髋手术方法有髓芯减压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术、截骨术等。髓芯减压术通过在股骨头上钻孔,降低股骨头内的压力,改善血液循环;带血管蒂骨移植术则是将带有血管的骨组织移植到坏死的股骨头区域,为股骨头提供新的血液供应,促进骨修复;截骨术通过改变股骨头的负重区域,将坏死区从负重区转移开,减轻坏死区的压力,延缓股骨头塌陷。保髋手术的目的是保留患者自身的髋关节,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严重塌陷、变形,髋关节功能严重受损,保守治疗和保髋手术效果不佳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工关节假体替换受损的髋关节,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恢复髋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假体的使用寿命一般在 15 - 20 年左右。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血栓形成、假体松动等,术后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假体的长期稳定。
股骨头坏死作为髋关节的 “无声危机”,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了解其发病原因、发展进程以及有效的防治策略,我们能够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髋关节功能,让患者重新恢复正常生活。
(苏忠星 永城市人民医院 骨科三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