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里,关节疼痛十分普遍。而骨关节炎,常常是引发这一疼痛的 “元凶”。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降低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带来身心的双重折磨。据相关统计,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患病率超过 50%,7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更是高达 80%。了解骨关节炎,对于中老年人缓解关节疼痛、维持关节功能意义重大。
1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
1.1关节软骨磨损
关节软骨覆盖在关节表面,起到缓冲压力、减少摩擦的关键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中老年人日常行走、上下楼梯、负重等活动,都在不断给关节软骨施加压力。每一次关节活动,软骨间相互摩擦,时间一长,表面就会变得粗糙,逐渐出现磨损、变薄。以膝关节为例,人在行走时,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体重的 2 - 3 倍,频繁的压力作用下,软骨更容易受损。一旦软骨磨损到一定程度,关节失去有效缓冲,骨头与骨头之间直接摩擦,便引发疼痛。
1.2软骨下骨改变
软骨下骨是关节软骨下方的骨质结构。当关节软骨磨损后,软骨下骨承受的压力分布不均,部分区域压力过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软骨下骨会发生重塑。骨质增生是常见表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骨刺”。骨刺的形成虽然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修复反应,但它会进一步改变关节的结构和力学环境。骨刺可能刺激周围的软组织,引发炎症,加重关节疼痛和肿胀。同时,软骨下骨因压力变化,还可能出现微骨折、骨质硬化等改变,这些都对关节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1.3滑膜炎症
滑膜是关节囊的内层结构,正常情况下分泌少量滑液,起到润滑关节、营养软骨的作用。在骨关节炎患者体内,由于关节软骨磨损、关节内结构改变,滑膜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反应。滑膜炎症时,滑膜组织增生,分泌大量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 - 1、肿瘤坏死因子 -α 等。这些炎性介质会进一步破坏关节软骨,促进软骨下骨的吸收,同时导致关节腔内积液增多,引起关节肿胀、疼痛加剧。滑膜炎症还会刺激神经末梢,让患者疼痛感受更为明显,影响关节正常活动。
1.4力学因素失衡
关节的正常活动依赖于肌肉、韧带等结构维持力学平衡。中老年人肌肉力量下降,韧带弹性减弱,这使得关节的稳定性降低。例如,膝关节周围的股四头肌力量减弱,无法有效分担膝关节的压力,导致关节软骨局部受力增加,加速磨损。此外,一些不良姿势,如长期弯腰、驼背、X 型腿或 O 型腿等,也会改变关节的受力分布,增加骨关节炎发病风险。力学因素失衡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持续的异常受力加重关节损伤,引发更严重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2骨关节炎的症状表现
2.1关节疼痛
疼痛是骨关节炎最主要的症状,也是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疼痛通常在关节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初期疼痛可能较轻,多为隐痛或钝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剧,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出现疼痛,影响睡眠质量。疼痛部位多位于受累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等。以膝关节骨关节炎为例,患者常感到膝关节前方、内侧或外侧疼痛,上下楼梯、蹲下站起时疼痛尤为明显。
2.2关节肿胀
关节肿胀也是骨关节炎常见症状之一。肿胀原因主要是关节腔内积液增多以及滑膜增生。患者可观察到关节部位明显增粗,按压时有饱满感。肿胀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较重时,肿胀更为显著。关节肿胀不仅影响关节外观,还会进一步加重疼痛,限制关节活动。
2.3关节活动受限
随着骨关节炎病情进展,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以及滑膜炎症等病变,会导致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患者会发现原本轻松完成的动作,如握拳、抬手、下蹲、行走等变得困难。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能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膝关节,行走时出现跛行;手指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则会影响手部精细动作,如系扣子、拿筷子等。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自理能力。
2.4关节畸形
在骨关节炎晚期,由于关节软骨严重磨损、骨质破坏以及关节周围肌肉、韧带挛缩,关节会出现畸形。常见的关节畸形有膝关节内翻(O 型腿)或外翻(X 型腿)、手指关节的 Heberden 结节(远端指间关节畸形)和 Bouchard 结节(近端指间关节畸形)等。关节畸形不仅进一步加重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还会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其社交和生活质量。
3骨关节炎的防治策略
3.1生活方式调整
合理运动:适度运动对骨关节炎患者至关重要。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同时促进关节滑液循环,营养关节软骨。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以能与他人正常交流为宜。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关节负担。同时,可配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关节屈伸、旋转等简单动作,增加关节灵活性,但要避免过度扭转、负重的动作。
控制体重:肥胖是骨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增加会加重关节负担,加速关节软骨磨损。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能有效减轻关节压力。饮食上,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运动方面,除上述有氧运动外,可适当增加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消耗多余热量。
注意关节保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久坐。工作时,定时起身活动,伸展关节。上下楼梯、搬重物时,尽量借助扶手、推车等工具,减轻关节受力。选择合适的鞋子,具有良好的支撑和缓冲性能,减轻行走时对关节的冲击力。注意关节保暖,寒冷刺激可能加重关节疼痛,可佩戴护膝、护腕等保暖用品。
3.2物理治疗
热敷:热敷能促进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肿胀。患者可使用热毛巾、热水袋或热疗仪,每次热敷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热敷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按摩:专业按摩可放松关节周围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按摩手法包括揉法、捏法、推法等,力度适中。按摩频率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一般每周 2 - 3 次。按摩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
针灸: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起到止痛、消肿、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常用穴位有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等。针灸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一般每周治疗 2 - 3 次,一个疗程 10 - 15 次。
3.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 可减轻关节炎症,缓解疼痛。常用药物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发挥抗炎、止痛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有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监测相关指标。
软骨保护剂:软骨保护剂如硫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等,可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抑制软骨降解酶活性,保护关节软骨。这类药物起效相对较慢,一般需连续服用数月,长期使用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情进展。
关节腔注射药物:对于疼痛严重、关节腔积液较多的患者,可在关节腔内注射药物。常用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玻璃酸钠。糖皮质激素能迅速减轻滑膜炎症,缓解疼痛,但不宜频繁注射,一般每年不超过 3 - 4 次。玻璃酸钠可增加关节液黏稠度,润滑关节,保护软骨,每周注射 1 次,连续注射 3 - 5 次为一个疗程。
3.4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关节畸形、功能严重障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有关节置换术和关节清理术。关节置换术适用于晚期骨关节炎患者,通过手术置换受损关节,如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等,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关节清理术则适用于关节内有游离体、增生滑膜等病变的患者,通过手术清除关节内的病变组织,改善关节功能。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
骨关节炎作为中老年人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给患者带来诸多困扰。但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症状表现,积极采取防治策略,如调整生活方式、进行物理治疗、合理用药以及必要时选择手术治疗,中老年人能够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延缓病情发展,维持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关注骨关节炎,从生活点滴做起,守护中老年人的关节健康。
(苏忠星 永城市人民医院 骨科三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