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见的关节疾病中,类风湿关节炎犹如一个隐匿且危险的 “幕后黑手”,悄然侵蚀着患者的关节健康,最终导致关节变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全球约有 1% 的人口受类风湿关节炎困扰,我国患者人数也不容小觑,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深入了解这一疾病,对防治关节变形至关重要。
1类风湿关节炎引发关节变形的机制
1.1免疫系统紊乱攻击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本质上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抵御外来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侵害。但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出现紊乱,错误地将自身关节组织识别为 “外来侵略者”,并发动攻击。免疫系统中的 T 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被异常激活,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白细胞介素 - 6(IL-6)等。这些炎症因子会引发关节滑膜的炎症反应,使滑膜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1.2滑膜炎症持续破坏关节结构
随着滑膜炎症的持续发展,滑膜组织会不断增生,形成血管翳。血管翳犹如一层 “邪恶的薄膜”,会逐渐覆盖并侵蚀关节软骨、软骨下骨以及韧带等关节结构。关节软骨是关节表面的一层光滑组织,起到缓冲和减少摩擦的作用。一旦软骨被血管翳侵蚀破坏,关节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关节活动时摩擦力增大,疼痛加剧。同时,软骨下骨也会受到影响,骨质逐渐被吸收、破坏,导致关节间隙变窄。而韧带等维持关节稳定的结构在炎症侵蚀下,弹性和强度下降,无法有效约束关节,进一步加剧了关节的不稳定,为关节变形埋下伏笔。
1.3骨质重塑失衡致使关节畸形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骨骼处于不断的重塑过程中,破骨细胞负责吸收旧骨,成骨细胞则生成新骨,二者相互协调,维持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然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的炎症环境会干扰骨质重塑的平衡。炎症因子会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大幅增强,使其过度吸收骨质;而成骨细胞的功能则受到抑制,新骨生成减少。这种骨质吸收与生成的失衡,导致关节部位的骨骼形态逐渐发生改变,出现骨质缺损、骨赘形成等病理变化。长期发展下去,关节无法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最终发生畸形,如手指关节的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
2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表现
2.1关节疼痛与肿胀
关节疼痛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发症状,多呈对称性分布,常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也可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足趾关节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初期可能为轻微隐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加剧,在活动或按压关节时疼痛明显加重。关节肿胀也是常见症状,由于滑膜炎症导致关节腔内积液增多以及滑膜增生,关节外观呈现肿胀状态,皮肤可伴有发红、发热现象。关节疼痛和肿胀往往会持续存在,且在早晨起床时更为明显,通常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缓解,这种现象被称为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特征之一。
2.2关首节功能受限
随着病情的发展,关节疼痛和肿胀会逐渐影响关节的正常活动,导致关节功能受限。患者可能会发现原本轻松就能完成的动作,如握拳、抬手、下蹲、行走等变得困难重重。例如,手部关节受累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握持物品、扣纽扣;膝关节受累则会影响行走和上下楼梯,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丧失行走能力,只能依靠轮椅代步。关节功能受限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沉重打击,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2.3全身症状
除了关节症状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还可能出现一些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会伴有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在 38℃以下,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热。此外,患者还可能感到乏力、疲倦、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这些全身症状往往在疾病活动期更为明显,提示病情处于进展状态。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类风湿结节,多位于关节伸侧的皮下组织,如肘部、腕部、膝关节周围等,结节大小不一,质地较硬,一般无压痛,类风湿结节的出现通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苏忠星 永城市人民医院 骨科三病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