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出现边界清晰的红斑,上覆银白色鳞屑,许多人会下意识地退避三舍——这种被称为“银屑病”的疾病,长期以来被误解为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事实上,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系统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完全不具有任何传染性。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一疾病的神秘面纱,还原其真实面貌。
免疫失调:真正的病因
银屑病的本质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皮肤细胞过度增殖。正常皮肤细胞更新周期约为28天,而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细胞仅需3-4天就会成熟并死亡,这些过快死亡的细胞在皮肤表面堆积,形成典型的银白色鳞屑。这种免疫异常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30%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
环境因素如感染、精神压力、外伤、吸烟、饮酒及某些药物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值得注意的是,季节变化对疾病影响显著——多数患者冬季加重,夏季缓解,这与日照中的紫外线有助于抑制皮肤炎症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不只是皮肤问题
银屑病的皮损形态多样:最常见的是边界清晰的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点滴型银屑病表现为全身散在的小红斑;脓疱型银屑病则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无菌性脓疱。
更重要的是,银屑病不仅是皮肤问题,更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约30%的患者会发展为银屑病关节炎,出现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患者还常合并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炎症性肠病等共病。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缩短预期寿命。
打破传染误区:科学证据
银屑病不具有传染性这一结论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它不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引起;不会通过皮肤接触、共用物品或呼吸道传播;多年临床观察证实,夫妻共同生活数十年也不会相互传染。
然而,公众的误解仍然普遍。调查显示,超过60%的公众认为银屑病可能传染,导致患者常遭受歧视和排斥。这种社会压力又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现代治疗:控制而非根治
目前银屑病尚不能彻底根治,但可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外用药物如维生素D3衍生物、糖皮质激素等是轻度患者的首选;光疗利用特定波长紫外线抑制免疫反应;系统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针对特定炎症因子,精准阻断免疫反应。
身心同治:全面管理策略
银屑病的治疗需要身心同治。心理干预至关重要: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调整疾病认知,减轻病耻感;正念减压能改善焦虑抑郁状态;支持小组提供情感交流和经验分享平台。
日常生活管理同样不可缺少:避免搔抓和皮肤损伤;使用温和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均衡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度锻炼减轻压力。记录病情变化,识别并避免个人诱发因素。
社会支持:消除歧视共筑包容环境
消除歧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媒体应传播科学知识,消除公众误解; workplace应提供合理便利,避免就业歧视;学校需加强健康教育,保护患病学生免受欺凌。
患者自身也应积极学习疾病知识,坦诚沟通消除他人顾虑。许多名人公开自己的银屑病史,极大增强了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和接受度。
银屑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但不是传染病,更不是生命的终点。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和全社会的支持,患者完全可以正常学习、工作、生活,享受高质量的人生。让我们用科学驱散迷雾,用理解取代偏见,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郑亚南 方城县人民医院 皮肤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