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胸口不适或胃部烧灼的经历。由于症状相似,很多人会简单地将胸痛归咎于“胃病”或“消化不良”,自行服用胃药了事。然而,这种看似寻常的判断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风险——心绞痛。它不仅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更可能是心肌梗死前的“无声警报”。误判的代价,往往是健康乃至生命。
心绞痛:不只是“胸痛”那么简单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典型的心绞痛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闷胀性或窒息性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甚至牙齿。患者常描述为“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或“被带子紧紧捆住”。
然而,临床上有大量非典型心绞痛的表现,极易被误诊。这些症状包括:
· 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认为胃痛、胃炎或胃溃疡;
· 恶心、呕吐:常与胃肠道疾病混淆;
· 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出现,可能被当作“年纪大了”或“缺乏锻炼”;
· 乏力、头晕:甚至突然出冷汗,容易被忽视为疲劳或低血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女性和老年患者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他们可能完全没有胸痛,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乏力、气短或腹部不适,这就是所谓的“无声性心绞痛”或“隐匿性心绞痛”,危险性更高。
为什么心绞痛常被误认为胃病?
1. 解剖位置邻近:心脏与胃、食管等器官在解剖上位置接近,疼痛感受区域存在重叠,大脑有时难以准确区分信号来源。
2. 诱发因素相似:饱餐后、情绪激动时,既可能诱发胃酸反流(胃食管反流病),也可能因心脏负荷增加而诱发心绞痛。
3. 自我诊断误区:公众对“胃病”的认知度更高,且胃药更易获得,导致许多人倾向于自行处理。
但两者有一个关键区别:心绞痛多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相关,休息后可缓解;而胃痛常与饮食、体位相关,服用抗酸药可能有效。然而,这种差异并非绝对,切勿仅凭此自行判断。
忽视心绞痛的后果:从预警到危机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重要表现,意味着冠状动脉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如果忽视这个信号,不及时干预,可能逐步发展为:
·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更频繁、程度更重,甚至在静息时发生,意味着斑块可能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的“前兆”。
·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完全堵塞,部分心肌因缺血坏死,致死致残率极高。
· 心力衰竭: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持续下降,最终无法有效泵血。
统计显示,约半数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几周内曾出现过心绞痛症状,但多数未予重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越早识别、越早治疗,挽救的心肌就越多,预后也越好。
如何识别与应对?牢记以下原则
1. 高危人群要警惕: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者,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腹部不适、气短、乏力,必须优先排查心脏问题。
2. 症状性质看特点:注意疼痛是否与活动相关(如走路、上楼时加重,休息后缓解),是否伴有胸闷、出汗、濒死感。胃痛则多与酸味反流、弯腰平躺加重等相关。 3 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绝对不要随意服用止痛药或胃药试图缓解症状,这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救治。应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平卧休息,如症状持续不缓解(超过5-10分钟),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3. 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医生会通过心电图(静息、动态或负荷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A或造影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预防胜于治疗:守护心脏健康
除了及时识别信号,主动预防才是根本:
· 控制危险因素:严格管理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
·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
· 定期体检:尤其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
心脏是生命的引擎,它发出的警报,每一次都值得认真对待。胸痛不等于胃疼,在健康问题上,多一分警惕,少一分侥幸,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真正的负责。
(雷慧利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