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随后,中国开始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7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带量采购试点,简称“4+7”。
如今,国家药品集采开展已经3年,成效如何?老百姓的药费降了吗?
五批集采覆盖218种药品 平均降价54%
2018年,伴随“4+7”拉开大幕,药品提质降价成为主旋律。
根据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医保药品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蓝皮书》,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经成功开展五批,共覆盖218种药品,平均降价54%,中选药品价格从国际价格的2-3倍以上下降到与之相当的水平。
数据显示,集采改革以来截至2021年9月,累计节约费用约2500亿元。
从药品品类来看,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经覆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慢性乙肝等慢性病和常见病的主流用药。
这其中,高血压用药21种,占降压药市场规模的50%以上,使用最广泛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价79%,年治疗费用从300元降至60元。
糖尿病用药共有15种,涉及金额约占口服降糖药市场规模的60%以上,集采后平均降价69%,使用最广泛的盐酸二甲双胍片降价53%。
乙肝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集采前价格为10.61元/片,年治疗费用3800元,集采后价格降至平均0.38元/片,降幅高达96%,一年治疗费用降至137元。一线用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年均治疗费用也分别从5500元、6000元下降到70元、150元左右。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看来,随着医保目录的日益完善和药价降低,我国肝病药物选择更加合理,诊断和治疗率得到提高,从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实现了更优策略的保障目标。
救命药可及性增强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让外界对高价抗癌药的关注度提升。如今,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抗癌药的可及性也在增强。
以肿瘤治疗药物吉非替尼为例,集采前价格为132元/片,年治疗费用高达4.7万元以上,集采后价格降至平均41.8元/片,降幅达到69%,年治疗费被控制在了1.5万元左右,医保报销后患者个人仅承担约0.6万元,负担大大减轻。
此外,国家药品准入谈判也提高了患者的用药水平。2018年谈判成功的17种抗癌药,2021年第一季度比谈判前,药品用量增加25.8倍、药品金额增加8.8倍。
蓝皮书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至2021年第一季度,医保药品中抗肿瘤药的金额占比呈上升趋势,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7.0%增长至2021年第一季度的13.9%。
抗肿瘤药亚类的金额、用量及同比增长率在谈判药品的带动下都有明显提升。患者对抗肿瘤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均获得较大程度提高。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处处长冷家骅分析称,“随着国家医保局的成立和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和逐渐完善,肿瘤诊疗所需创新药物价格昂贵、使用途径不规范、市场供应有限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救急救命的好药的大量引入,优化了目录结构,改善了医疗生态。”
原研药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还带来了群众用药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带量采购将原研药与同等质量的仿制药放在同一平台公平竞争,竞争结果直接与销量挂钩。集采模式下,原研药不再享受超国民待遇,促进了优质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大幅提升了群众用药的可及性。
此次发布的蓝皮书显示,第一批集采药品原研药使用量占比从22%降至11%;其中,用量较大的阿托伐他汀钙片原研药占比在“4+7”试点地区从50%降至25%,在其他地区从37%降至11%。
从药品疗效来看,仿制药也没有令人失望。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根据真实世界研究得出,“4+7”带量采购中标药品中,14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上具有等效性,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价宜的药品。
如今,为了享受改革红利、抢占市场,仿制药企业正不断加大一致性评价投入力度。
来自蓝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底,已有537个通用名品种、2696个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
分析认为,集采改革使得药品生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药企将发展重心转向首仿、难仿药品的开发,提升了药品质量水平。
而一系列举措背后,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普通患者。(记者 张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