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郭洁:听不见了,怎么办?特发性突聋的紧急应对指南

2024-05-17 20: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突发性耳聋,医学上又称为特发性突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发病突然,症状严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本文将全面介绍特发性突聋的紧急应对指南,包括其症状、病因、紧急处理方法、康复之路及相关注意事项,旨在帮助患者及家属在面临这一挑战时能够迅速、科学地应对。

 一、特发性突聋的概述

特发性突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一天内出现听力明显下降,可伴有耳鸣、耳闷胀感、眩晕或头晕等症状。由于大多数突聋患者的病因尚不明确,因此被归类为特发性突聋。尽管病因复杂多样,但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恢复听力至关重要。

 二、特发性突聋的紧急处理方法

 1. 立即就医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疾病,患者应在发病后尽快就医,以便医生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就医时应选择正规医院的耳鼻喉科,向医生详细描述发病过程、症状表现及既往病史,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特发性突聋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的药物以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可通过抗炎、消肿作用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促进听力恢复。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则有助于保护耳蜗毛细胞,减轻神经损伤。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达莫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等可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方式改善内耳微循环,提高听力恢复效果。

 3.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是特发性突聋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通过让患者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里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可以改善耳蜗血流,促进内耳毛细胞的修复,从而缓解耳聋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压氧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突聋患者,如血压过高、气胸、妊娠期以及有呼吸道感染时一般不建议进行高压氧治疗。

 4. 休息与放松

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发病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5. 耳部护理

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耳塞等可能加重症状的物品。突发性耳聋患者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尽量减少使用耳机等听力设备。

 三、特发性突聋的康复之路

 1. 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相结合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可以继续使用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同时,可以结合物理治疗如针灸等方法来进一步促进康复。针灸可以刺激耳门穴、听会穴等穴位,有助于缓解耳聋的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 心理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

突发性耳聋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抑郁、焦虑等。因此,心理治疗在康复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此外,患者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3. 听觉辅助装置的使用

对于部分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待听力稳定后,可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选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听觉辅助装置。这些装置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听到声音,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听觉辅助装置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患者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和调整。

 四、特发性突聋的相关注意事项

 1. 合理用药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合理用药导致不良反应。如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2.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注意耳部卫生

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耳垢堵塞耳道。同时,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朵,以免损伤耳部组织。

 4. 预防复发

特发性突聋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预防复发同样重要。患者应注意保护听力,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听力损失的风险。

 五、总结与展望

特发性突聋是一种严重的感音性听力损失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了解特发性突聋的紧急处理方法和康复之路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在紧急处理阶段,患者应尽快就医,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和治疗。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应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为特发性突聋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前景。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患者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疾病,共同走过这段艰难的康复之路。最后,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关注听力健康,从我做起。

(郭洁 开封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