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常浩然:孕妇和儿童为何需要特别注意放射安全?

2024-10-09 18: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疗诊断中,放射检查如X射线和CT扫描等,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信息,帮助确认多种疾病的存在。然而,这些检查也伴随着一定的辐射暴露,对特定人群,尤其是孕妇和儿童,可能会带来更高的风险。

一、孕妇为何需要特别注意放射安全

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内的胎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其细胞分裂等过程更为活跃,对外部环境因素极为敏感。放射检查,尤其是X射线和CT检查,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剂量,这些辐射有可能对胎儿造成潜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剂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增加胎儿畸形、流产等风险。

高剂量辐射的潜在风险:高剂量辐射暴露可能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尤其是在妊娠早期(8-15周),此时胎儿对辐射的敏感性最高。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眼睛和骨骼等组织对辐射的耐受性较低,容易受到损害。此外,长期低剂量的辐射暴露,尽管每次剂量可能不大,但累积效应也可能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孕妇的生理变化:孕妇在孕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免疫力的下降和激素水平的改变,这些都可能使她们对辐射的耐受性降低。因此,采取适当的防辐射措施,可以更好地保护孕妇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必要的放射检查:虽然放射检查对孕妇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孕妇出现疑似骨折、肺部疾病等需要明确诊断的情况时,放射检查可能是必要的。此时,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决定是否进行放射检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对胎儿的影响,医院会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如使用铅板遮挡腹部、调整辐射剂量等。

防辐射措施:专家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如果必须进行放射检查,应选择辐射剂量较低的检查方式,如超声或MRI(磁共振成像),这些检查方式相对安全,对胎儿的影响较小。孕妇还可以尽量减少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间,避免长时间暴露在辐射源附近,穿着专门的孕妇防辐射服等。

二、儿童为何需要特别注意放射安全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细胞分裂速度快,对辐射的敏感性较高。因此,儿童接受放射检查时需要更加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此外,儿童的器官和组织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辐射的耐受性也相对较低。

1. 高辐射敏感性和潜在风险:儿童对辐射的敏感度是成人的2-3倍,且因儿童比成人有更长的预期存活时间,所以有更长的时间显现出辐射的随机性效应。根据线性无阈模型,在极低的放射剂量水平,随机性效应的发生风险虽然很低,但仍然存在。因此,应尽量避免任何剂量水平的非正当性放射性接触,或将放射剂量控制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2. 医疗照射的必要性:在对儿童进行放射检查时,必须严格判断医疗照射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影像检查,如果接受检查也要降低照射剂量,优化照射参数。儿童的放射检查应遵循“ALARA”原则,即尽可能低的辐射剂量达到合理的诊断效果。

3. 儿童放射防护的具体措施

设备调整:若设备具有“儿童检查模式”选项时,对儿童实施检查时应使用该模式;若无“儿童检查模式”,应适当调整照射参数再行放射诊疗(如管电压、管电流、照射时间等)。

使用防护用品:为儿童的X射线检查配备保护相应组织和器官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和辅助防护设施的铅当量应不小于0.5 mmPb。

限制照射野:严格限制照射野,并对其非检查部位的防护,特别应加强对性腺、眼晶状体及儿童骨骼等屏蔽防护。

固定装置:对年龄较小、难以按要求保持不动的新生儿或婴儿,应使用恰当的固定装置,以减少重复拍摄的可能性。

4. 其他替代检查方式:专家建议,在决定儿童是否接受放射检查前,医生应充分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如果可以通过其他无辐射或辐射较小的检查方式(如超声、MRI等)达到诊断目的,则应优先考虑这些检查方式。

三、日常生活中的放射安全

除了医疗放射检查,孕妇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例如,尽量减少使用微波炉、电磁炉等可能产生辐射的家用电器;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在看电视或电脑时,保持适当的距离;选择符合标准的防辐射产品等。

总之。孕妇和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在接受放射检查时需要格外注意辐射的安全性问题。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辐射防护措施的日益完善,未来相信放射检查将更加安全、可靠地服务于广大患者。然而,在此之前必须充分认识到辐射对孕妇和儿童的潜在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他们的健康。通过合理的检查选择和科学的防护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带来的危害,确保孕妇和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常浩然 河南省荣军医院 放射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