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儿童换牙期需特别注意?

2023-10-16 14: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儿童换牙期需特别注意?从乳牙脱落到恒牙萌出的全程守护指南

一、换牙期:孩子牙齿的“更新换代”关键期

你家孩子是否突然开始“掉牙”?说话漏风、啃苹果时留下缺口……这标志着孩子进入了换牙期(6-12岁)。这段时间,20颗乳牙会陆续脱落,被28颗恒牙(智齿除外)取代,是牙齿“功能升级”和“颜值定型”的重要阶段。若护理不当,可能埋下龋齿、牙列不齐、颌骨发育异常等隐患。家长需了解换牙规律,才能精准守护孩子的口腔健康。

二、换牙的“时间表”和“顺序图”:看懂牙齿的“接力赛”

换牙并非“随机脱落”,而是遵循科学的时间顺序:

6-7岁:下颌中切牙(下门牙)最先脱落,恒牙从其后方萌出,像“小铲子”一样替换乳牙。

7-8岁:上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替换,“上门牙”可能暂时缝隙较大(正常现象,后期会调整)。

9-10岁:尖牙(虎牙)、第一前磨牙开始萌出,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尖牙埋伏”(牙龈鼓起小包,需医生评估)。

10-12岁:第二前磨牙和上颌侧切牙替换,最后一颗乳牙(上颌第二乳磨牙)脱落,恒牙基本长齐(28颗)。

特别注意“六龄齿”:6岁左右,乳牙后方会直接萌出第一恒磨牙(上下各2颗),它不替换任何乳牙,却承担40%的咀嚼力,且窝沟深易龋坏,是换牙期重点保护对象。

三、换牙期需警惕的5大核心问题

1.乳牙滞留:“双排牙”背后的隐患

表现:恒牙已萌出(多在乳牙舌侧或唇侧),对应乳牙却未脱落,形成“前后两排牙”。

原因:乳牙牙根吸收不完全(常见于爱吃软食的孩子,颌骨缺乏咀嚼刺激)。

危害:恒牙无法归位,导致牙列拥挤、错位,甚至影响颌骨发育。

-处理:及时就医拔除滞留乳牙(无需麻醉,医生轻晃即可取下),给恒牙腾出空间。

2.恒牙“异位萌出”:牙齿“长歪”的信号

常见情况:中切牙间隙大:两颗上门牙之间有缝隙,可能是“多生牙”(额外牙)埋伏在中间,或上颌骨发育不足。

尖牙“长错位置”:从牙龈高处萌出(俗称“虎牙”外凸),因颌骨空间不足,尖牙“抢占”前磨牙位置。

家长行动:每年拍一次口腔全景片(X线片),排查多生牙或埋伏牙,6-12岁是矫正“黄金期”,轻度错位可通过间隙保持器引导归位。

3.龋齿高发:乳牙“临终”更需保护

为何危险:乳牙矿化程度低,龋坏速度快(一颗乳牙从浅龋到烂穿仅需3-6个月),若乳牙因龋早失,会导致:

恒牙萌出紊乱:相邻牙齿倾斜,占据缺牙间隙,恒牙被迫错位。

咀嚼功能下降:孩子偏爱用健侧牙齿吃饭,长期导致面部发育不对称。

保护措施:乳牙也需涂氟(每3-6个月一次,增强抗酸能力)。窝沟封闭:对六龄齿和乳磨牙的窝沟点隙进行封闭,阻止食物残渣堆积。

4.不良习惯:悄悄“掰歪”牙齿的“隐形杀手”

孩子换牙期常因牙齿不适养成坏习惯,家长需及时纠正:

用舌头舔恒牙:新长出的门牙歪斜,可能是孩子总用舌尖舔牙床,导致牙齿向前突出(俗称“地包天”或“龅牙”)。

咬唇/咬笔:咬下唇会导致上前牙前突、下牙后缩;咬笔/咬指甲会压迫上颌,形成“开颌”(上下牙无法咬合)。

口呼吸:腺样体肥大或鼻甲肥大导致孩子用嘴呼吸,气流冲击上颌,形成“高拱腭”“牙列拥挤”(需先治疗耳鼻喉问题,再矫正牙齿)。

5.外伤风险:新牙更“脆弱”

恒牙刚萌出时,牙根仅发育2/3,若受到撞击(如摔倒、碰撞):

轻度损伤:牙齿松动,需避免用患牙咬硬物,1-2周可自行稳固。

严重损伤:牙冠折断(暴露牙神经),需立即就医,通过根管治疗+树脂修复保住牙齿。

预防关键:运动时佩戴护齿套(如打篮球、轮滑),家中消除尖锐家具棱角(加装防撞条)。

四、换牙期日常护理的6个黄金法则

1.刷牙:从“被动清洁”到“自主管理”

工具选择:6-8岁用儿童软毛牙刷(刷头直径<25mm),配合含氟牙膏(豌豆大小,防龋同时避免吞食过量氟);8岁以上可尝试电动牙刷(选择“儿童模式”,避免用力横刷)。

刷牙重点:新萌出的恒牙与乳牙交界处(易堆积食物残渣),以及六龄齿的窝沟,建议家长每天睡前帮孩子检查补刷。

时间要求:每次刷牙2-3分钟,使用“圆弧刷牙法”(转圈清洁牙面),配合牙线清理牙缝(尤其“双排牙”期间,防止软垢滞留)。

2.饮食:给牙齿“搬家”提供“动力”

多吃“耐嚼食物”:玉米(整根啃,非掰成小块)、苹果(直接咬)、胡萝卜(生啃),通过咀嚼刺激颌骨发育,促进乳牙牙根吸收和恒牙萌出。

控制甜食和饮料:糖果、蛋糕、碳酸饮料需“限时供应”(餐后1小时内食用,且吃完立即漱口),避免酸性物质长期侵蚀牙齿。

补钙和维生素:牛奶、奶酪(促进牙齿矿化),菠菜、西兰花(含维生素K,帮助钙吸收),阳光照射促进维生素D合成(每天户外15分钟)。

3.乳牙脱落:别用“手拔”“舌舔”

自然脱落:乳牙松动时,让孩子多啃苹果、玉米,通过咀嚼加速牙根吸收,切勿用手或镊子强行拔除(可能导致牙龈损伤、出血感染)。

脱落出血:乳牙脱落后若轻微渗血,用干净纱布咬住15分钟即可;若出血不止或伤口红肿,及时就医(排除凝血功能异常)。

保存乳牙:脱落的乳牙可洗净晾干保存(记录脱落时间),若医生需要评估恒牙发育情况时,可作为参考。

4.牙齿观察:建立“换牙档案”

记录表格:制作“换牙进度表”,标注每颗乳牙脱落时间、恒牙萌出位置,发现异常(如超过3个月未萌出新牙)及时就医。

咬合检查:观察孩子上下牙咬合时,下门牙是否包在上门牙外(地包天),或上门牙前突超过3mm(龅牙),这些情况需在8-10岁前干预,避免颌骨畸形加重。

5.心理引导:应对“掉牙焦虑”

提前科普:通过绘本(如《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告诉孩子“换牙是成长的标志”,消除对“掉牙流血”的恐惧。

处理“美观困扰”:若门牙缺失影响孩子自信,可佩戴“间隙保持器”(透明临时义齿),既保护缺牙间隙,又不影响美观。

6.定期看牙医:抓住矫正黄金期

检查频率:每3-6个月一次口腔检查,拍摄全景片观察恒牙发育情况(如牙根长度、埋伏牙位置)。

早期干预:以下情况需及时正畸:

地包天(反颌):3-5岁乳牙期可戴活动矫治器,避免下颌过度生长。

上颌前突(龅牙):8-10岁通过功能矫治器引导颌骨发育,减少成年后拔牙矫正的概率。

五、家长常见误区大扫盲

❌误区1:“乳牙反正要掉,蛀了不用补”

✅真相:乳牙龋坏会影响恒牙胚发育,导致恒牙釉质发育不全;乳牙早失还会让邻牙倾斜,恒牙没位置生长,最终只能拔牙矫正。

❌误区2:“换牙期牙齿不齐不用管,换完就好了”

✅真相:轻度间隙(如门牙缝)可能自行调整,但反颌、严重拥挤、龅牙等问题不会“自愈”,需在黄金期干预,否则成年后矫正难度增加。

❌误区3:“孩子换牙期牙痛,忍一忍就好”

✅真相:换牙期轻微松动疼痛正常,但若持续肿痛、牙龈鼓包(可能是根尖周炎或萌出囊肿),需及时治疗,避免影响恒牙萌出。

六、结语:换牙期的用心守护,是给孩子终身的礼物

从第一颗乳牙脱落到最后一颗恒牙萌出,短短6年时间,却决定了孩子未来牙齿的功能与美观。家长无需过度焦虑,但需成为“细心观察者”和“科学引导者”:定期检查、纠正习惯、合理饮食、及时就医,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牙齿转型期”。

记住:健康整齐的牙齿,不仅让孩子绽放自信笑容,更能减少未来口腔治疗的痛苦与成本。换牙期的每一次正确护理,都是对孩子口腔健康的长期投资——这份守护,会在孩子未来的每一次咀嚼、每一声欢笑中,收获最珍贵的回报。

延伸思考:你知道吗?换牙期孩子的颌骨发育与面型息息相关,及时纠正口呼吸、偏侧咀嚼等习惯,能让孩子拥有更协调的面容。关注换牙期,就是关注孩子的整体生长发育。

(赵伟 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 口腔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