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付忠玉:眩晕:中医理论下的病因与治疗原则

2024-09-12 13:2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感到自身或外界旋转摇动,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眩晕被视为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其成因多样,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及病情轻重。本文将从中医的视角,探讨眩晕的病因与治疗原则。

眩晕的中医病因
中医将眩晕的病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情绪波动、忧郁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暗耗,阳偏盛,风阳升动,上扰清空,便会引发眩晕。此外,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同样会引发眩晕。

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年老肾虚、房劳过度等,均会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空虚,从而发生眩晕。肾精不足引起的眩晕常伴有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健忘等症状。

气血亏虚: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久病不愈、失血之后、脾胃虚弱等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从而发生眩晕。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常伴有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

痰浊中阻:饮食不节、劳倦太过等,易伤脾胃,导致运失司,水谷不化,聚湿生痰,痰浊中阻。痰浊中阻,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从而引发眩晕。此类眩晕常伴有头重昏蒙、呕吐痰涎、舌苔白腻等症状。

瘀血阻窍:瘀血阻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循环不畅,瘀血阻滞于脑窍,引发眩晕。瘀血阻窍常伴有头痛如刺、精神不振、耳聋、耳鸣等症状。

眩晕的中医治疗原则
眩晕的中医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及病情轻重,采取辨证施治、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养等多种手段。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眩晕的基本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舌象、脉象等,判断其属于何种中医证型,如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或瘀血阻窍等。针对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中药内服: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眩晕的重要手段。常用的中药如黄芪、党参、天麻、钩藤等,具有补气、补血、平肝、熄风等功效。根据不同的证型,医生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调理。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耳前孔穴、头维穴、百会穴、风池穴等,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针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等优点。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通过对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进行推拿按摩,可以舒筋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眩晕症状。推拿按摩尤其适用于颈性眩晕患者,通过推拿颈部肌肉和穴位,可以调整颈椎的生理曲度,缓解颈椎压迫症状。

饮食调养:饮食调养也是治疗眩晕的重要手段。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而应多食用具有益气养血、滋阴补肾、健脾和胃等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枸杞、黑芝麻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以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调养方案,辅助治疗眩晕症。

眩晕的中医预防与调护
眩晕的预防与调护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中医推荐的预防与调护措施: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是预防眩晕的重要措施。可以通过练习瑜伽、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同时,可以适当摄入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牛奶、核桃、蜂蜜等。

起居有常: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避免熬夜、赖床等不良作息。中午可适当休息,下午晚餐后适当散步,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预防眩晕。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预防眩晕。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定期检查: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控制病情,预防眩晕的发生。

结语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理论认为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等。中医治疗眩晕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及病情轻重,采取辨证施治、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养等多种手段。通过合理的预防与调护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眩晕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调养,让中医的智慧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付忠玉 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