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的中西医协同控制方法

2024-04-13 12: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与危害

(一)疾病特征分析

1. 血压分级:

(1) 1级(轻度):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可先尝试生活方式干预。

(2) 2级(中度):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需启动药物治疗。

(3) 3级(重度):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需立即干预以防急性并发症。

2. 危险分层: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及靶器官损害程度,分为低危(1级+0-1个危险因素)、中危(1级+≥2个危险因素或2级+0-1个危险因素)、高危(2级+≥2个危险因素或3级)、极高危(3级+靶器官损害或临床并发症)。

3. 靶器官损害:

(1) 心脏: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心力衰竭。

(2) 脑:脑动脉硬化、脑卒中(缺血性/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3) 肾:肾小球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蛋白尿。

(4) 眼:视网膜动脉狭窄、出血或渗出,严重者视神经乳头水肿。

(二)常见并发症

1. 心血管系统:

长期高血压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

2. 脑血管系统:

是脑卒中(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3. 肾脏系统:

高血压肾病可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严重者发展为尿毒症,需透析治疗。

(三)特殊人群特点

1. 老年高血压:

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差增大(>60mmHg),血压波动明显(晨峰现象常见),易合并体位性低血压。

2. 青年高血压:

需警惕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常伴肥胖、代谢异常,血压控制难度大。

3. 妊娠高血压:

孕期血压≥140/90mmHg,可伴蛋白尿、水肿,严重者引发子痫(抽搐),威胁母婴生命,需严格监测与降压。

二、西医规范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原则

1. 五大类降压药物选择:

1.1 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容量负荷重患者。

1.2 钙通道阻滞剂(CCB):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降压强效,适用各种类型高血压。

1.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贝那普利,保护肾脏,适合糖尿病肾病患者。

1.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缬沙坦,干咳副作用少,依从性更高。

1.5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适用于合并冠心病、心率偏快患者。

2. 联合用药策略:

单药控制不佳时,优先选择ACEI/ARB+CCB或利尿剂+CCB等组合,提高降压达标率(目标<140/90mmHg)。

3. 个体化给药方案:

3.1 老年患者从小剂量开始,避免血压骤降;

3.2 糖尿病患者首选ACEI/ARB,延缓肾病进展;

3.3 痛风患者慎用噻嗪类利尿剂,可选CCB或ARB。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 生活方式调整(DASH饮食):

高钾低钠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及胆固醇,每日钠摄入<2g(相当于5g盐)。

2. 体重管理目标:

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4.0kg/m²,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减重5%-10%可使血压下降5-20mmHg。

3. 运动处方制定: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60分钟,可降低收缩压4-9mmHg。

(三)监测随访要点

1. 家庭血压监测方法:

晨起空腹、静息状态测量,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记录,连续监测7天。

2. 动态血压应用指征:

怀疑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或评估昼夜节律(如夜间血压不下降)时,需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3. 靶器官评估频率:

每年至少1次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眼底检查,早期发现器官损害。

三、中医协同治疗特色

(一)辨证分型治疗

1. 肝阳上亢型:

症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治以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等),可改善高血压患者头晕头痛症状。

2. 痰湿中阻型:

症见头重如裹、胸闷呕恶、肢体困重,舌胖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化痰祛湿,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等),适合肥胖型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者。

3. 阴阳两虚型:

症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红少苔或舌淡胖,脉沉细。治以滋阴补阳,方用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知母等),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或更年期患者。

(二)特色疗法应用

1. 针灸治疗:

1.1 主穴:太冲(平肝熄风)、曲池(清热降压)、足三里(调和气血),配穴:肝阳上亢加风池、行间;痰湿中阻加丰隆、阴陵泉。

1.2 操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周2-3次,10次为1疗程,可即时降低收缩压5-10mmHg。

2. 耳穴疗法:

取降压沟、神门、肝、肾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辅助稳定血压及改善失眠。

3. 推拿疗法:

采用抹前额、拿风池、揉曲池等手法,每次10-15分钟,可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部胀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三)中西医结合优势

1. 西药快速降压达标:

通过利尿剂、CCB等药物快速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尤其适用于高血压急症或高危患者。

2. 中药改善症状与体质:

针对西药难以缓解的头晕、失眠、乏力等症状,中药辨证调理可提高生活质量,如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痰湿中阻者用茯苓泽泻汤。

3. 协同保护靶器官:

3.1 ACEI/ARB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川芎),可进一步减少尿蛋白,延缓肾损害;

3.2 β受体阻滞剂联合益气养阴中药(如人参、麦冬),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

中西医协同控制高血压,以西医规范降压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与非药物疗法,实现“快速达标-症状改善-器官保护”的三重目标,为不同病理阶段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杨磊 商丘仁和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