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对慢性胃炎认识之差异
(一)病因学差异
西医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作为胃部致病菌,其感染与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胆汁反流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中医则将病因归结于“脾胃虚弱”“肝气犯胃”等整体机能失调。脾胃虚弱会导致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会使胃失和降,引发胃脘不适。
(二)诊断方法差异
西医诊断高度依赖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胃镜可直观呈现胃黏膜病变,病理活检能通过微观分析明确病变性质与程度,为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辨证分型。望诊观察面色、舌苔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了解症状、病史等;切诊通过脉象判断体质病机,为治疗提供方向。
(三)治疗理念差异
西医治疗侧重针对病因,如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联合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用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促进黏膜修复。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与症状改善,从脏腑经络关系出发,调整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根据证型采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等治法,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复发。
二、中西医结合诊疗慢性胃炎之优势
(一)诊断互补性
胃镜能明确胃黏膜病变程度,如炎症范围、萎缩及肠化生情况;中医辨证可判断体质状态和病机变化,两者结合使诊断更全面精准。
(二)治疗协同效应
急性期以西药为主,可迅速控制症状。如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急性炎症,西药方案能快速杀菌、抑酸,缓解不适。
缓解期用中药调理,可巩固疗效。中药通过整体调理改善脾胃功能、增强免疫力、消除病理因素,预防复发。如脾胃虚弱型患者缓解期用健脾和胃中药,促进功能恢复。
(三)预防复发优势
西医通过根除病因,如清除幽门螺杆菌、纠正胆汁反流,减少复发诱因,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复发率。
中医通过调理体质预防复发,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充足、脏腑功能协调,增强抗病能力。如肝郁体质患者用疏肝理气中药,改善情绪和脏腑功能,预防复发。
三、慢性胃炎患者日常管理建议
(一)饮食调理
1. 避免食用辛辣、过酸、过甜、过咸食物及浓茶、咖啡、酒精等饮品,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炎症。
2. 保持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可分三餐或少量多餐,有助于维持胃的正常节律。
3. 进食时细嚼慢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减轻胃的消化负担,促进消化功能。
(二)生活方式
1. 保持情绪稳定,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影响胃肠功能,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2. 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可增强体质、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3.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8小时,有助于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和代谢,提高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
(三)随访监测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遵医嘱缩短复查间隔,及时发现病变进展。
2. 若出现症状加重、性质改变或新症状,如呕血、黑便等,应及时就诊,提示病情可能进展或出现并发症。
3. 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慢性胃炎治疗需长期用药,患者应定期复诊,反馈病情,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影响治疗效果。
(杨磊 商丘仁和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