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耳疮,中医病名,又称“黄水疮”,相当于西医中的外耳湿疹,是一种旋绕耳周而发的疮疡。此病多发于耳后缝间、耳前或耳郭,以局部潮红、水泡、糜烂、结痂及皲裂为主要特征,患处伴有灼热、瘙痒、疼痛感,且可反复发作。为了告别旋耳疮,以下提供中医调理与预防的全攻略。
一、中医调理
1. 内治法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中药调理身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旋耳疮的目的。根据中医理论,旋耳疮多因湿热邪毒积聚,引动肝胆之热循经上犯,风热与湿邪蒸灼肌肤所致。因此,调理时应注重清热利湿、疏风止痒、养血润燥等。
风热湿邪浸渍型:宜疏风清热,除湿止痒。常用方剂如荆芥防风汤(荆芥、防风、牡丹皮、通草、泽泻、萆薢、赤茯苓、生薏苡仁、甘草等),水煎服。若脂水淋漓者,可加滑石、黄芩;灼热疼痛者,加龙胆草、栀子;痒甚者,加白蒺藜、蝉蜕。
血虚生风化燥型:宜养血熄风润燥。常用方剂如地黄饮子加减(熟地、当归、何首乌、生地、丹皮、玄参、红花、白蒺藜、僵蚕、甘草等),水煎服。瘙痒难忍者,可加蝉蜕、地肤子、地龙干。
此外,中成药如乌蛇止痒丸、防风通圣丸、五花茶冲剂等,也可根据病情选用。
2. 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直接作用于患处,达到消炎、止痒、收敛等目的。
湿敷法:可用苦参、苍术、黄柏、白鲜皮等中药煎水,湿敷患处。也可用菊花、蒲公英煎水,微温外洗患部并湿敷。
涂搽法:对于红肿热痛、瘙痒、渗液多者,可用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共研为细末,每次取粉末10~15克,加入蒸馏水100毫升,医用苯酚1毫升,外搽患处)或25%黄连油混悬液外搽。若局部有脓痂者,可用黄连粉直接撒敷于局部,或外涂黄连膏。
针灸法:取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委中等穴,用泻法,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采用耳针治疗,取肺、内分泌、神门等穴点刺。
3.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对于旋耳疮的治疗和预防同样重要。患者应保持饮食清淡,减少易致敏食物摄入,如鱼虾、牛奶等。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
二、预防攻略
1. 注意耳部卫生
保持耳部清洁卫生是预防旋耳疮的关键。患者应定期清洗耳朵,避免耳部沾水,不去不洁环境游泳。同时,要戒除挖耳习惯,避免用刺激性药物涂抹耳部。
2. 积极治疗原发病
中耳炎、外耳道炎等耳部疾病是旋耳疮的常见诱因。因此,患者应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病,避免病情恶化引发旋耳疮。
3. 增强免疫力
增强身体免疫力是预防旋耳疮的重要措施。患者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4. 避免接触过敏原
对于已知的过敏原,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若因接触过敏原而引发旋耳疮,应及时就医治疗。
三、总结
旋耳疮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通过中医调理与预防全攻略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此病。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按时服药、湿敷、涂搽等。同时,也要注意日常护理和饮食调理,保持耳部清洁卫生,增强身体免疫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彻底告别旋耳疮的困扰,拥有健康的耳朵和美好的生活。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专业医疗建议。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陈建 河南省南召县人民医院 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