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彭威:深入了解心力衰竭:心脏功能的逐渐丧失

2023-06-02 05:5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它涉及心脏功能的逐渐丧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送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各器官的正常代谢需求。以下是对心力衰竭的深入科普,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

一、心力衰竭的定义与分类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无法满足身体各器官正常代谢所需的血液供应。根据心脏射血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心衰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mrEF)。此外,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还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慢性心衰病情发展缓慢,常伴有心脏结构的改变,如心脏扩大或肥厚;而急性心衰病情发展迅速,通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严重症状,如急性肺水肿、休克等。

二、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

心力衰竭的症状多样且随病情加剧而愈发显著。患者常感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或躺下时更为明显,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同时,乏力、体力活动受限和持续疲劳也是心衰的典型症状。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体循环淤血导致低垂部位如足部、脚踝出现水肿,尿量减少,体重异常增加。此外,心脏为满足身体需求而加速跳动,常引起心悸感。这些症状均源于心脏无法有效输送血液,致使肺及身体其他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健康。

三、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心衰的发生往往与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有关。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引起的。具体来说,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等都是心衰的常见病因。此外,房颤、甲亢、贫血以及妊娠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心衰。

2.发病机制

心衰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心肌收缩能力的减弱和心脏结构的改变。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使心肌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来满足泵血需求,但长期下去会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失代偿,进而引发心衰。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会导致心脏前负荷或后负荷增加,进而引发心衰。同时,感染、贫血与出血、药物不当使用等因素也可能加重心衰的病情。

四、心力衰竭的预防与治疗

1.预防

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重在预防。预防心衰的关键在于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控制胆固醇水平、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预防心脏病的反复发作,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为心衰。

2.治疗

治疗心衰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药物治疗是心衰治疗的基础,包括利尿剂、ACEI/ARB/ARNI、β受体阻滞剂.达格列净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以及心脏移植等。康复治疗则包括运动康复、心理康复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改善心理状态。

五、心力衰竭的日常生活管理

心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以维护健康。首要的是合理饮食,保持低盐、低脂,同时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其次,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或瑜伽,这些活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体质。此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至关重要,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最后,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和感染等可能诱发心衰的因素,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管理措施,心衰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但通过了解其定义、类型、病因、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预防、识别并应对这一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心衰的风险。同时,对于存在心衰风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心脏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问题。

(彭威 商丘市中心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4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