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头痛,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症状。但在所有头痛类型中,偏头痛出现的频率最高、中招人数最多、发作时疼痛程度非常强。它可以毫无征兆地发作,除了痛还可能引起呕吐、怕光怕声音、视觉模糊等症状。据统计:全球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饱受偏头痛的折磨,大量患者因偏头痛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临床上,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属于原发性头痛的范畴。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疼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和(或)畏光、畏声,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在中医体系理论中,偏头痛被称为“头风”“头痛”“偏头风”等,病位主要在头,《黄帝内经》记载有头风、头痛、脑风、厥头痛等病名。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脑髓依赖肝肾精血来濡养,故而头痛的病机十分复杂。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偏头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多项针对上班族的常见病调查中,偏头痛都排在前列。
中医治疗慢性偏头痛往往可见独特的效果。通过中医辨证后的常见症型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鸣,心烦易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痰浊内阻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3.瘀血阻络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4.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晄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肝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偏头痛,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弦细数。
根据以上不同类型的病症表现,中医通常以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可以采用平肝潜阳、息风通络的方法,如天麻钩藤饮加减;对于痰浊内阻型,可以采用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方法,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于瘀血阻络型,可以采用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的方法,如通窍活血汤加减;对于气血两虚型,可以采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方法,如八珍汤加减;对于肝肾亏虚型,可以采用滋补肝肾、育阴潜阳的方法,如杞菊地黄丸加减。
总之,中医治疗偏头痛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目的。
最后除了后续的辨证治疗,在生活中,预防偏头痛同样重要。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以下是一些中医预防偏头痛的方法:
1. 调整饮食: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保持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补充富含镁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等。
2.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子时(23:00-1:00)是胆经当令,丑时(1:00-3:00)是肝经当令,这两个时间段是肝胆排毒的最佳时机,应处于深度睡眠状态。
3. 适量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心神。
4. 情志调养: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焦虑、抑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放松心情,减轻精神压力。
5. 穴位按摩:按摩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等穴位,有助于缓解头痛。可以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轻轻按压穴位,每次按摩3~5分钟。
6. 中药泡脚:使用艾叶、红花、川芎等中药材煮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预防头痛。
(关双双 方城县中医院 脑病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