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内承担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重要部门,被喻为医院的心脏。由于这个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人员面临着各种潜在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危险因素,因此,遵循正确的个人防护原则至关重要。这不仅保障了工作人员的自身健康,还能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1. 生物因素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经常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和物品,这使得工作人员有接触到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在进行污染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等操作时,应佩戴合适的手套。一般选择一次性橡胶手套,如果操作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尖锐物品,可选择双层手套或防刺破手套。手套如有破损或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当有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如在清洗器械过程中,应佩戴口罩和护目镜,防止飞沫进入口鼻和眼睛。此外,穿戴防水的防护衣或防护围裙,以保护身体前部免受污染。工作结束后,及时更换污染的防护衣物。工作前后应严格洗手,按照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
2. 化学因素防护
在消毒供应中心,会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皮肤、呼吸道、眼睛等造成刺激和损害。因此,工作人员应熟悉所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成分、性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参加相关培训,掌握正确的配制和使用浓度。
在进行化学消毒操作时,尽量在通风橱内进行,并确保工作区域有良好的通风系统,以排除化学消毒剂挥发产生的气体。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和护目镜,防止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口鼻和眼睛。如有不慎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3. 物理因素防护
物理因素的危害包括高温、噪声、锐器伤等。在操作高温设备,如灭菌器时,应使用隔热手套和防护用具,避免烫伤。遵循设备的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意外烫伤的风险。对产生噪声较大的设备,如清洗机、灭菌器等,应定期维护保养,降低噪声水平。工作人员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在处理针头、刀片等锐器时,应格外小心。使用锐器盒进行锐器的收集和处理,严禁用手直接接触或弯曲、折断锐器。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按照锐器伤处理流程进行处理,包括挤压伤口、冲洗、消毒、包扎,并报告相关部门。
4. 职业劳动性损伤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实行集中供应与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精密贵重器械较多,处理较为繁杂,因此员工的心理压力较大。此外,工作人员长时间的低头分类器械包装物品,容易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对健康不利。
为减轻这些职业劳动性损伤,科室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日常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制定职业安全暴露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相应的演练。在日常排班过程中,加强新老员工的合理搭配,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在医院运行高峰期适当增派人手,减轻集中供应带来的高强度工作压力,避免工作人员的身心损伤。
5. 应急处理与防护意识
开展针对各类意外暴露事件的应急演练,如化学剂泄漏、锐器伤等,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强化个人防护意识,使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防护原则。
医院应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安排定期的健康体检,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听力检查等项目,以及针对可能接触的病原体的特异性检查。建立职业暴露监测档案,记录工作人员的暴露情况及后续处理措施,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6. 环境卫生与工作流程
保持工作区域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设计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环节和交叉污染的风险,降低工作人员的暴露概率。
依据各区域的面积大小与温湿度的不同,合理采用合适的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减少高温对工作人员的影响。采用人机共处模式的空气消毒机,加强各区域的空气消毒,减少空气污染,降低工作人员呼吸道感染发生的机率。
7. 防护措施总结
(1)生物因素防护: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水防护衣,防止血液、体液污染和病原体感染。
(2)化学因素防护:熟悉消毒剂成分和使用方法,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保持工作区域通风。
(3)物理因素防护:使用隔热手套和防护用具,佩戴耳塞或耳罩,使用锐器盒处理锐器,避免高温烫伤和噪声损伤。
(4)职业劳动性损伤防护:加强培训与演练,合理安排工作排班,减轻工作压力,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5)环境卫生与工作流程:保持工作区域清洁,定期消毒,设计科学的工作流程,降低暴露概率。
8. 结语
通过加强培训、增强意识、规范操作、完善防护装备和环境设施,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降低职业风险,在安全的环境中为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消毒供应服务。只有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