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家庭护理与监测

2024-08-23 10:5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脑梗死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常与高血压、糖尿病紧密相连。许多患者经医院系统治疗出院后,病情稳定只是初步胜利,后续漫长的家庭护理与监测才是守护健康、预防复发的关键战场。做好高血压与糖尿病的管控,犹如为脑梗死康复筑牢“双重防线”,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高血压护理与监测:稳控血压“脉搏”

1. 规律测量:家庭血压监测是掌握病情“晴雨表”。购置经认证的电子血压计,清晨起床后、服药前,静坐在有靠背椅子上,双脚踏实地面,测量右上臂血压,此时数值接近基础血压,如实记录;傍晚时段(17 - 20点)再测一次,因血压有昼高夜低波动,这两个时段能反映全天血压轮廓。每周至少完整记录 3 天测量数据,若发现收缩压波动超 140mmHg、舒张压超 90mmHg,或血压差值大,及时反馈医生。

2. 药物依从:降压药按时按量是“定海神针”。脑梗死伴高血压患者,药物种类、剂量经医生精细调配。设闹钟提醒,像晨起洗漱后服长效降压药,确保药效覆盖全天;外出备好药盒,防止漏服。若服药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别擅自停药,先平卧休息并联系医生,可能需调整用药,如从钙通道阻滞剂换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确保血压稳步下降且耐受良好。

3. 生活调适:生活习惯是血压隐形“调节器”。饮食低盐低脂,每日食盐限 5 克内,用控盐勺精准把控,减少咸菜、腌肉,多吃芹菜、香蕉等含钾蔬果助钠排出;适度运动,天气好时户外散步、打太极,每次 30 分钟以上,微微出汗即可,运动避开清晨血压高峰,遇寒冷大风天室内活动,防血管受冷收缩致血压骤升;情绪保持平和,焦虑、愤怒易使血压“过山车”,可通过养花、听音乐等转移不良情绪,稳控血压。

糖尿病护理与监测:驾驭血糖“航船”

1. 血糖监测谱:监测是把控血糖“导航仪”。家中备血糖仪,采指尖血测空腹、餐后 2 小时及睡前血糖,空腹指禁食 8 小时以上,反映基础血糖;餐后 2 小时从进食第一口计时,测主食、蔬果搭配进食后血糖波动;睡前测防夜间低血糖。记录成册,每周总结,若空腹超 7mmol/L、餐后 2 小时超 10mmol/L,警示血糖失控。

2. 药物与胰岛素:降糖方案执行是“压舱石”。口服药遵医嘱定时,促泌剂如格列齐特在餐前 30 分钟服,利用进餐刺激胰岛素分泌;二甲双胍餐中或餐后服,减胃肠不适。用胰岛素患者,学会正确注射,消毒皮肤、选合适部位(腹部吸收快、大腿外侧较稳定)、规范轮换注射点,防脂肪增生影响吸收;据血糖调剂量,在医生指导下增减,防低血糖。

3. 饮食运动“双翼”:饮食是血糖“稳定锚”。依身高、体重、活动量定每日热量,主食粗细搭配,玉米、燕麦配米饭,多吃绿叶菜增加饱腹感、延缓糖分吸收,水果选低糖如柚子、草莓,在两餐间少量吃;运动与饮食协同,餐后 1 小时快走、慢跑,每次 30 - 40 分钟,运动前测血糖,低于 5.5mmol/L适当加餐,防低血糖,提升胰岛素敏感性、稳血糖。

综合护理要点:编织健康“防护网”

1. 定期复查“指南针”:定期回医院复查是调整治疗“校准器”。每 3 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颈动脉超声等,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 3 个月平均血糖,助医生评估控糖效果;颈动脉超声查有无斑块进展,依结果优化降压、降糖药,增减他汀类降脂药防斑块破裂,调整治疗“航向”。

2. 应急处置“安全囊”:备好应急药物与知识“防身”。家中存硝苯地平(高血压急症)、葡萄糖片(低血糖)等,家人学急救,高血压突发头痛、心慌,原地休息、服降压药、测血压,若持续不缓解速就医;糖尿病手抖、心慌、出冷汗是低血糖,立即吃糖块,15 分钟后再测血糖,未升重复,不缓解送医,为患者健康兜底。

3. 心理关怀“暖心炉”:脑梗死康复慢,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管理,患者易焦虑、沮丧。家人陪伴倾听,鼓励参与社交、康复活动,分享抗病成功案例,助其树立信心,以积极心态投入护理与康复,提升抗病韧性,携手走过漫长康复路。

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家庭成为对抗高血压、糖尿病“主阵地”。从精准监测、规范用药到生活全方位调养,每个环节紧密相扣,用细心、耐心、恒心编织护理网,驯服高血压、糖尿病“猛兽”,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重燃生活希望,驶向健康彼岸。

(周文明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