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数据显示,我国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许多患者经过急性期治疗出院后,仍面临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利、吞咽困难等问题,同时还需预防疾病复发。因此,科学规范的出院后护理与康复指导,成为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环节。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维度系统解析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与康复要点。
一、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核心护理重点
(一)基础生活护理:构建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
1.居家环境改造:为防止患者因肢体无力、平衡失调导致跌倒,需对居家环境进行安全优化。例如,在卫生间、走廊安装扶手,铺设防滑垫;移除门槛、电线等障碍物;调整家具摆放位置,确保活动空间宽敞。对于卧床患者,床栏高度应适中,避免坠床;定期更换床单被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
2.日常生活能力辅助:根据患者康复程度,协助其完成洗漱、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初期可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全程协助,逐步过渡到患者自主完成简单动作,如用健侧手刷牙、穿衣。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叠衣物、浇花,增强自我效能感。
3.饮食管理: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均衡营养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咸菜、腌制品;限制动物油、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选择橄榄油、鱼类等优质脂肪;多摄入新鲜蔬果(如菠菜、苹果)、全谷物(燕麦、糙米),保证膳食纤维摄入,预防便秘。对于吞咽困难患者,需调整食物质地,将固体食物制成糊状,避免进食过快、过急,防止呛咳。
(二)病情监测与用药管理:筑牢健康防线
1.生命体征与症状监测:家属需每日定时测量患者血压、心率、血糖,记录数据并绘制趋势图,若发现血压骤升(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剧烈头痛、言语不清加重等异常,立即就医。同时,关注患者情绪变化,若出现持续抑郁、焦虑或认知障碍,及时寻求心理干预。
2.药物规范使用: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常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降压药等。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得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告知患者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表现为黑便、腹痛),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肌肉酸痛,一旦出现需及时复诊。
3.定期复查: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到医院进行全面复查,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头颅CT或MRI等,评估病情恢复及药物副作用,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二、系统化康复训练:循序渐进恢复功能
(一)肢体功能康复:从被动到主动的进阶训练
1.早期被动活动:卧床期患者需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下进行关节活动,包括肩关节外展、膝关节屈伸、踝关节背屈等,每个关节活动10-15次,每日2-3组,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同时,采用良肢位摆放,避免患侧肢体受压,如仰卧位时在患侧肩部、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保持功能位。
2.主动运动训练:待患者肌力有所恢复,可开展主动训练。初期从翻身、坐起、床边站立等基础动作开始,逐步过渡到行走训练。行走时需使用助行器或由家属搀扶,遵循“站立-迈步-重心转移”的步骤,注意保持身体平衡。此外,可结合器械辅助训练,如脚踏车训练仪、电动起立床,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3.精细动作训练:针对手部功能障碍,通过捏握训练(如捡豆子、握力球)、手指屈伸练习(系纽扣、翻书页)改善手部灵活性。也可使用分指板、磨砂板等康复器材,促进手部功能恢复。
(二)语言与吞咽功能康复:打破沟通与进食障碍
1.语言康复训练:对于失语患者,根据障碍类型(如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制定个性化方案。初期从发音训练(如跟读简单音节“啊、喔”)、口型模仿开始,逐步过渡到词语、句子复述。鼓励患者多与人交流,可通过看图说话、朗读报纸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必要时,借助语言康复软件或设备辅助训练。
2.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困难患者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轻度患者可通过吞咽器官运动训练(如舌肌伸缩、鼓腮训练)、冰刺激(用冰棉签轻触咽后壁)增强吞咽反射;中重度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鼻饲或胃造瘘维持营养,同时配合吞咽康复治疗,如电刺激疗法、球囊扩张术。恢复经口进食时,遵循“从糊状食物到固体食物,从小量到正常量”的原则,密切观察有无呛咳。
(三)认知与心理康复:重建积极生活态度
1.认知功能训练: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障碍,可通过数字游戏(如数字排序、计算)、拼图、记忆卡片等训练改善认知能力。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社区康复小组,刺激大脑功能恢复。
2.心理支持与干预:脑梗死导致的功能障碍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家属需给予充分陪伴与鼓励,倾听患者心声,帮助其接纳现状。建议患者加入病友互助团体,分享康复经验;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缓解负面情绪。
三、预防脑梗死复发:降低二次风险的关键
(一)危险因素控制
1.血压管理:高血压是脑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调整降压药物。
2.血糖与血脂调控: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保持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高血脂患者需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2.6mmol/L以下,必要时服用他汀类药物。
3.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酗酒可导致血压升高,患者需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每日睡眠时间7-8小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适度运动:根据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钟左右。
3.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通过听音乐、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四、家庭与社会支持:康复路上的坚实后盾
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家属需学习康复护理知识,掌握正确的护理技巧,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与生活协助;社区可提供康复站点、上门护理等服务,减轻家庭负担;社会应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患者出行、就业提供便利,帮助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五、总结
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与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生活护理、系统的康复训练、严格的复发预防以及全方位的支持,患者不仅能够逐步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更能降低疾病复发风险,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每一个细节的关注,每一次坚持的训练,都是迈向康复的坚实一步。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专业指导与温暖陪伴中,重新拥抱健康人生。
(张灿 淮滨县中医院 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