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慢性病患病率显著升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患6-7种疾病,常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多重用药现象十分普遍。然而,药物种类越多,发生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也越高。如何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规避多重用药带来的隐患?掌握科学的用药管理方法,只需三步,就能为老年人的健康筑牢防线。
一、梳理与精简,减少不必要用药
多重用药的核心风险,源于“过度治疗”和重复用药。许多老年人辗转于不同科室就诊,各科医生开具的药物叠加,导致同一类功效的药物重复使用。例如,降压药中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都属于钙通道阻滞剂,同时服用可能导致血压过度降低;不同复方感冒药中重复的解热镇痛成分,更可能造成肝损伤。
第一步,老年人应定期对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进行全面梳理。建议准备一个专用的“用药记录本”,详细记录每种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主治医生以及治疗的病症。就医时主动向医生出示这份清单,帮助医生全面评估用药必要性。梳理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精简。遵循“能不用则不用,能少用则少用”的原则,对于疗效不明确、已治愈疾病对应的药物,或可通过生活方式改善替代的药物,逐步停用。例如,轻度高血压患者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能稳定血压,可在医生监测下减少降压药剂量。
二、优化与规范,降低不良反应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速度减慢,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年轻人高出3倍以上。优化用药方案需从“剂量调整”和“时间管理”两方面着手。
在剂量方面,许多药物的说明书剂量是基于成年人标准制定的,老年人使用时需“打折扣”。例如,治疗心律失常的地高辛,老年人肾脏排泄能力下降,常规剂量易导致药物蓄积中毒,需根据肾功能检测结果调整剂量;他汀类降脂药在老年人群中起始剂量应减半,以减少肌肉损伤和肝药酶升高风险。
用药时间同样关键。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漏服或错服药物。建议采用“分格药盒+智能提醒”的组合方式:将一周的药物按早、中、晚分装在药盒中,并在显眼位置张贴服药时间表;使用手机设置定时提醒,或选择带语音提示功能的智能药盒。此外,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也有讲究:降糖药需在餐前特定时间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应在空腹时服用以减少胃刺激;补钙剂则适合在睡前服用,提高吸收效率。
三、监测与沟通,化解潜在风险
药物治疗是一个动态过程,老年人需定期监测身体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建议每1-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压等项目,尤其在调整药物剂量或新增药物后的短期内。例如,长期服用利尿剂的老年人,需定期检测血钾水平,防止低钾血症引发心律失常;服用抗凝药华法林的患者,需监测凝血指标,避免出血风险。
保持与医生、药师的密切沟通同样重要。老年人就诊时应主动告知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中药和非处方药。许多人认为中药和保健品安全性高,却忽视了它们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例如,银杏叶制剂与阿司匹林联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人参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药师作为专业的药物管理者,能帮助患者识别药物相互作用,提供用药指导。老年人可定期前往医院或社区药房进行用药咨询,获取个性化建议。
总之,多重用药并非不可避免的“健康陷阱”,通过系统梳理、科学规范和主动监测,老年人完全能够在享受药物治疗益处的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子女和家属也应主动参与老年人的用药管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每一份谨慎的用药选择,都是对老年人健康最温暖的守护。
(李兴隆 南召县人民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