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慢性病患者必读:如何管理家中“药匣子”避免用药风险

2024-06-14 15: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家中常备的“药匣子”承载着控制病情、维持健康的希望。然而,不规范的药物管理不仅可能降低药效,还会带来严重的用药风险。从药物储存不当导致变质失效,到重复用药引发不良反应,每个环节都暗藏隐患。科学管理家中“药匣子”,是慢性病患者保障用药安全、提升治疗效果的必修课。

一、分类储存:让药物各就其位

药物储存环境直接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不同类型的药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差异显著。例如,胰岛素、生物制剂等蛋白质类药物需要冷藏保存,温度过高会导致药物变性失活;硝酸甘油片对光敏感,暴露在光照下易分解,必须密封避光存放;而阿司匹林、泡腾片等药物则应远离潮湿环境,否则容易吸潮变质。

慢性病患者家中药物种类繁多,建议采用“分类分区”管理法:将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等按治疗病种分类存放;外用药物(如膏药、眼药水)与口服药物严格分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也要明确区分。同时,可使用分格药盒或收纳箱,标注药品名称、用途及有效期,避免因拿错药物引发风险。

二、定期清理:杜绝过期与变质

药物都有明确的有效期,过期药物不仅疗效减弱,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许多慢性病患者习惯一次性购买大量药物,却忽视了及时清理。建议每月对药匣子进行一次“大扫除”:检查药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将过期药物单独存放;观察药物外观,若片剂出现变色、碎裂,胶囊粘连,药水浑浊有沉淀,都应立即丢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药物即使未过保质期,开封后也有特定的使用期限。例如,瓶装片剂开封后建议在3-6个月内用完;滴眼液开封后一般只能使用4周;胰岛素笔芯在开封后,常温下使用不宜超过30天。这些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却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

三、规范记录:避免重复与漏服

慢性病患者常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漏服、重复服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建立详细的用药记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患者可准备专门的用药日记,记录药品名称、剂量、服用时间、服药后反应等信息;也可使用手机APP(如“用药助手”“服药提醒”等)设置定时提醒,避免漏服。

特别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他汀类降脂药与红霉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同服,可能增加肌肉损伤风险;降压药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合用,可能减弱降压效果。患者应将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告知主治医生,定期咨询药物联用的安全性,并在用药记录中注明禁忌搭配。

四、科学取用:细节决定安全

取用药物时的不规范操作,也可能埋下隐患。例如,用手直接接触药片,可能导致污染;从药瓶中倒出多粒药物后再放回,容易造成整瓶药物污染。正确的做法是:取用药物前洗净双手,使用干净的药匙或镊子夹取;若不小心多取,多余药物应丢弃,切勿放回原包装。

对于需要掰开服用的药物,更要谨慎处理。肠溶片、缓释片、控释片等特殊剂型,掰开后会破坏药物的释放机制,导致药效改变或不良反应增加。只有标注“可以掰开”的药物,才能按照说明书操作。此外,服药时应使用适量温水送服,避免用茶水、果汁、牛奶等送药,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五、特殊人群:定制化管理方案

老年患者常因记忆力减退、视力下降等问题,增加用药风险。家属可协助准备分药盒,将每日所需药物按早、中、晚分装,并在药盒上标注明显的标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管理更需谨慎,儿童药物应放在孩子无法触及的高处,避免误服;孕妇则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总之,管理家中“药匣子”,本质上是对健康的主动守护。通过科学分类、定期清理、规范记录和正确取用,慢性病患者不仅能确保药物疗效,更能有效规避潜在风险。记住,每一粒药物都承载着健康的希望,唯有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才能让“药匣子”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百宝箱”。

(李兴隆 南召县人民医院 药学部)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