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抗菌药物(曾称抗生素)的身影随处可见,许多人头疼脑热、咳嗽咽痛时,会自行翻出家中备用药服用,认为能快速“消炎杀菌”。殊不知,这种行为正在埋下健康隐患。抗菌药物并非万能灵药,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会让药物失效,还会催生“超级细菌”,威胁全人类健康。特别是以下四类抗菌药物,必须经过医生处方才能使用,了解这些知识,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尽责。
一、广谱抗菌药物:看似“万能”实则危险
广谱抗菌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等,能对多种细菌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常被误解为“万能消炎药”。但人体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复杂且平衡,广谱抗菌药物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无差别攻击有益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感染等问题。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发伪膜性肠炎。此外,广谱抗菌药物更容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当人体频繁接触这类药物,细菌会快速进化出耐药机制,最终可能导致无药可用。普通感冒、流感等多数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毫无效果,反而增加了不良反应风险。只有在医生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并判断需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覆盖多种可能致病菌时,才应谨慎使用。
二、强效抗菌药物:“猛药”不能随意用
碳青霉烯类(如美罗培南)、糖肽类(如万古霉素)等强效抗菌药物,通常用于治疗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这些药物就像“核武器”,杀伤力强,但副作用也大。以万古霉素为例,它主要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但可能引发听力损害、肾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同时,强效抗菌药物的使用门槛极高,医生需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细菌培养结果、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还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一旦滥用,不仅会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还会加速耐药菌的传播,导致原本用于治疗重症的“救命药”失效。普通疾病绝不能随意使用强效抗菌药物,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规范的诊疗流程评估风险和收益后,才能谨慎使用。
三、特殊管理抗菌药物:严格管控保安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我国将部分抗菌药物列入特殊使用级管理,如多黏菌素、利奈唑胺等。这类药物通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耳毒性,或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或价格昂贵。它们的使用受到严格监管,只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才有处方权,且需经过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批,同时还要定期追踪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特殊管理抗菌药物的严格管控,正是为了避免滥用导致的耐药危机和医疗资源浪费。患者自行购买或使用这类药物,不仅无法保障治疗效果,还可能因用药不当造成严重后果。只有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且经过严格评估和审批后,才可以在严密监测下使用特殊管理抗菌药物。
四、联合使用的抗菌药物:协同治疗需专业判断
在某些复杂感染情况下,医生会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以增强杀菌效果、扩大抗菌谱。例如,治疗重症肺炎时,可能会联合使用β-内酰胺类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但联合用药并非简单的“1+1>2”,如果没有专业指导,随意搭配抗菌药物,不仅可能降低疗效,还会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不同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发生拮抗作用,削弱彼此药效;同时,联合用药也会让患者暴露于更多种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中。此外,不恰当的联合用药更容易筛选出耐药菌。因此,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细菌药敏结果等综合分析后制定方案,患者切勿擅自组合用药。
抗菌药物滥用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而严格把控这四类关键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遏制滥用的重要一环。牢记所有抗菌药物都需经医生处方才能使用,尤其是上述四类药物,更是不可随意触碰。当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规范诊疗,不盲目要求使用抗菌药物,不自行购药服用。只有每个人都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才能共同守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为人类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李兴隆 南召县人民医院 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