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中,脑梗死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常常让患者及其家庭陷入困境。然而,这场“风暴”并非毫无征兆,诸多预警信号如同闪烁的“警示灯”,提前向我们发出警报。了解并识别这些信号,关乎着能否在关键时刻抓住救命时机,守护大脑健康。
面部异常:不对称的“警示”
晨起洗漱时,对着镜子仔细端详自己的面容,本应是熟悉且对称的模样,可若突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松弛、嘴角歪斜,无法自如上扬或闭合眼睑,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拉扯向一侧,这便是脑梗死常见的面部预警信号——面瘫。正常的面部神经受大脑精准调控,左右协同支配肌肉运动,而当脑部血管因血栓堵塞或破裂出血,致使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受损,影响到面神经传导通路,面部肌肉就会失去“指挥”,呈现出这种不对称、失控的状态。轻时可能只是细微差别,容易被误以为是休息不好、受风等小状况,但重者整个半侧面部近乎瘫痪,口水不受控外流,眼睛闭合不全,为后续眼部感染等并发症埋下隐患。
肢体无力:单侧的“失控”
日常生活里,抬手穿衣、抬腿迈步本是稀松平常动作,可当脑梗死悄然来袭,肢体就会发出抗议。不少患者会突然感到单侧手臂难以抬举,抓握东西无力,像拿不稳水杯、掉筷子这类小事频繁发生;同侧下肢走路也变得拖沓、沉重,仿若绑了沙袋,甚至站立不稳、容易摔倒。这是因为大脑对肢体运动控制有着精细“分工”,不同脑区对应不同肢体部位指令传输,脑血管病变阻断供血后,相应支配区域神经功能紊乱,肌肉力量传导受阻,越是精细动作,越能凸显异常。初期可能短暂发作后自行缓解,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劳累所致,实则是大脑发出的紧急“求救”呼喊,后续发作往往愈发严重、持续更久。
言语障碍:表达的“梗阻”
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纽带,在脑梗死影响下也会“打结”。原本能清晰表达想法、流畅对话的人,突然变得言语含糊不清,发音像是含着东西,咬字模糊、声调怪异;或是想说的话到嘴边却“卡壳”,词不达意,只能断断续续蹦出简单字词,逻辑混乱,旁人难以理解。这背后是大脑语言中枢受累,布洛卡区(负责语言表达)、韦尼克区(管控语言理解)等关键部位血液循环受阻,神经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语言信息编码、传输、解码全流程出错,如同电话线路故障,信息传递中断、失真,倘若不及早察觉干预,沟通障碍会持续加重,社交生活陷入困境。
视力问题:眼前的“迷雾”
视觉正常运转依赖大脑枕叶及眼周神经、血管协同工作。脑梗死发病前,部分患者眼前会无端出现“阴霾”,可能是单侧眼睛短暂性视力模糊,像蒙了一层纱,看东西若隐若现;或是视野缺损,正前方、周边部分区域突然“黑屏”,视物有黑影遮挡,如同窗户被涂黑一块。这源于脑部供血血管病变波及视神经通路、枕叶视觉中枢,视网膜供血不足或视觉信号处理受阻,起初发作短暂,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自行恢复,却如定时炸弹,反复出现预示着脑梗死风险飙升,一旦延误,永久性视力丧失并非危言耸听。
头晕头痛:头部的“警报”
头部不适是脑梗死不容忽视预警。头晕表现多样,有的是持续性昏沉感,像脑袋裹着湿布,整日不清醒、脚步虚浮;有的是阵发性眩晕,天旋地转,周遭环境仿佛失控旋转,站立不稳、恶心呕吐,与内耳前庭平衡系统及大脑供血关联紧密,脑血管狭窄致供血不足、血流不畅时,前庭受刺激引发失衡。头痛也具特征,多为突然发作、剧烈胀痛或刺痛,集中于单侧头部或后枕部,不同以往普通头疼,因脑血管痉挛、局部压力增高,刺激周边神经末梢,若伴血压骤升、肢体麻木,脑梗死风险急剧攀升,需即刻就医排查。
突发麻木:身体的“错觉”
身体莫名麻木,尤其单侧肢体,像手臂、腿部、半边脸,似有无数小虫轻爬,触觉迟钝,也是脑梗死常见信号。皮肤感受器将触觉信号经神经传至大脑感觉中枢,脑血管病变干扰传导,感觉“电路”短路,起初局限小块区域,易被当作受压、着凉,可随病情进展,麻木范围扩大、程度加深,甚至发展为肢体失去痛觉、冷暖感知,严重影响肢体保护反射,增加烫伤、外伤风险,为生活埋下重重隐患。
认知变化:记忆的“缺口”
大脑主管认知、记忆功能区遇脑梗死“突袭”,认知会悄然改变。近期记忆受损显著,刚做过事、说过话转瞬即忘,出门忘带钥匙、反复询问已交代事宜;注意力难以集中,读书看报频频走神;计算能力下降,简单算数出错,原本熟悉生活流程、技能操作生疏。因大脑颞叶、海马体等关键部位血供中断,神经细胞受损、萎缩,神经递质失衡,若家中老人频繁如此,别只当“老糊涂”,可能是脑梗死前奏曲,早期干预有望延缓认知衰退。
脑梗死预警信号是生命的“黄牌警告”,一旦察觉上述异常,哪怕症状轻微、转瞬即逝,都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借助头颅CT、MRI等检查揪出潜在病变,调整生活作息、管控血压血脂血糖、遵医嘱用药防血栓,在这场与疾病的赛跑中抢得先机,护大脑平安、守生活无恙。
(周文明 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