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中,血液检查已经成为日常健康体检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例行的健康检查还是针对特定疾病的深入诊断,抽血几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抽血的顺序大有讲究,正确的抽血顺序不仅能够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能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抽血顺序的那些事儿。
一、抽血的基本流程
在进行抽血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核对医嘱、准备采血管并贴好标签、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等。具体步骤如下:
贴标签:确保每个采血管上都有清晰的标签,标注患者的姓名、采集时间等信息,以避免混淆。
核对信息:携带必要物品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和采血管编号,确保无误。
选择静脉: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穿刺难度选择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
消毒皮肤:在穿刺前,对采血部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确保干燥清洁。
二次核对:消毒后再次核对身份和采血管编号,以确保信息准确。
穿刺采血:选取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柄,采血至所需量。
二、不同种类的采血管及其顺序
临床上常常一次穿刺采集多管标本,不同的采血管有不同的用途,因此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进行采集。以下是常见的采血管及其顺序:
血培养瓶:首先抽取血培养瓶,尤其是厌氧瓶优先,其次为需氧瓶。
无添加剂管(红色或黄色管):接下来是无添加剂管,这些管子通常用于血清学检测。
凝血试管(蓝色管):然后是凝血试管,用于凝血功能检测。
抗凝管:其他有抗凝剂的管子,依次为黑-绿-紫-灰色管。
三、为什么要遵循特定的抽血顺序?
遵循特定的抽血顺序有多方面的原因:
避免污染:先抽取血培养瓶,可以避免后续添加了抗凝剂的血液对培养结果造成干扰。
保持样本完整性:不同检测项目对血液的要求不同,按顺序采集可以确保每种样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减少误差:某些检测项目对血液中的成分非常敏感,例如血糖和血脂项目,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结果偏差。
四、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止血带的使用:使用止血带时要注意控制时间,过长时间的束缚会影响检测结果。一般建议止血带使用时间不超过1分钟。
反复握拳的影响:采血前反复握拳会引起一些临床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应尽量避免。
重新采血:如果需要重新采血,尽量选择对侧手臂,并在止血带束缚时间较长的情况下进行。
五、采血后的处理
采血完成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工作,以确保样本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混匀样本:对于需要抗凝的样本,如蓝色、紫色和绿色管,采血后要轻轻颠倒混匀5-8次,确保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合。
避免震荡:对于不需要抗凝的样本,如红色和黄色管,不要震荡,以防溶血。
正确保存:采血管需及时送至实验室,按照要求保存和处理。
六、总结
抽血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其中包含了许多细节和注意事项。正确的抽血顺序和规范的操作不仅能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还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对抽血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应用。记住,抽血顺序有讲究,这是健康检查的第一步!
(张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检验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