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免受疼痛之苦。然而,不少患者在手术麻醉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本文将为您科普手术麻醉后恶心呕吐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一现象。
一、手术麻醉后恶心呕吐的原因
1. 麻醉药物的影响
手术麻醉后恶心呕吐,医学上称为术后恶心呕吐(PONV)。据研究,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约为20%-40%。其中,麻醉药物是导致术后恶心呕吐的主要原因之一。麻醉药物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的呕吐中枢,引起恶心呕吐。此外,麻醉药物还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功能,导致胃肠道内容物反流,进一步诱发恶心呕吐。
2. 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
不同类型的手术和手术时间长短也会影响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例如,妇科手术、腹腔镜手术、耳鼻喉科手术等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也越高。
3. 患者因素
患者自身的体质、年龄、性别、体重、是否有晕动症史等因素,也会影响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研究发现,女性、非吸烟者、年轻患者、有晕动症史或术后恶心呕吐史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较高。
4. 术中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术中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可能导致体内酸碱平衡紊乱,刺激呕吐中枢,引起术后恶心呕吐。
5. 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会刺激神经系统,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从而诱发恶心呕吐。
二、预防和应对术后恶心呕吐的方法
1. 术前禁食禁水
术前禁食禁水是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患者应在术前6-8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开始禁水。这样可以减少胃内容物,降低呕吐物误吸的风险。
2. 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方式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方式。例如,全身麻醉时,可以选用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的药物,如丙泊酚、瑞芬太尼等。此外,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相对于全身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
3. 术中监测和维持呼吸循环稳定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呼吸循环稳定,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4. 术后镇痛
术后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疼痛,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5. 术后早期活动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
6. 药物治疗
对于术后恶心呕吐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格雷司琼等。一旦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应及时给予治疗。
三、术后恶心呕吐的其他预防和治疗方法
1. 针灸和穴位按摩
针灸和穴位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对于预防和治疗术后恶心呕吐具有一定的效果。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合谷、足三里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缓解恶心呕吐。
2. 心理干预
心理因素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恐惧,从而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
3. 饮食调整
术后饮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通食物。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
4. 保持良好的病房环境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光线柔和,减少噪音和异味刺激,有助于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四、患者自我管理
1. 了解相关信息
患者术前应了解手术和麻醉的相关知识,明确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好心理准备。
2.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患者应遵医嘱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恢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
3. 保持乐观心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减轻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患者可以尝试听音乐、看书、与家人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
4. 适当运动
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进行适当的运动,促进胃肠道蠕动和身体恢复。
五、总结
术后恶心呕吐是手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通过了解其原因、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率。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共同努力,关注这一问题,提高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还需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通过多学科合作,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有望进一步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向导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麻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