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麻醉后恶心呕吐:如何破解“晕车式”痛苦

2024-10-23 13:2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手术室的门缓缓打开,患者被推出时面色苍白,嘴里嘟囔着“头晕想吐”——这种场景在术后病房并不罕见。据统计,约30%-70%的患者会在麻醉后经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严重时甚至需要暂停后续治疗。这种“晕车式”痛苦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一、麻醉后“晕车感”从何而来?

麻醉后恶心呕吐(PONV)的成因复杂,就像精密仪器突然被按下了混乱的按钮:

1、麻醉药物的“双刃剑”效应

•七氟醚、异氟醚等吸入麻醉药可能直接刺激化学感受区(CTZ),触发呕吐反射。

•阿片类镇痛药(如芬太尼)会降低胃肠道蠕动,导致胃排空延迟,就像堵住下水道的杂物,食物和消化液反流刺激呕吐中枢。

2、手术操作的“连锁反应”

•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压迫膈肌,可能引发迷走神经兴奋。

•胃肠道手术对肠管的牵拉刺激,如同用手揉搓敏感的神经末梢。

3、个体差异的“隐形炸弹”

•女性、不吸烟者、晕动症病史者、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者,PONV风险是普通人的3-5倍。

•术前禁食不足导致胃内残留物过多,就像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二、破解“晕车感”的四大武器

面对PONV,医护人员和患者可联手出击:

1、精准用药:狙击呕吐信号

(1)预防性用药:术前30分钟静脉注射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可降低40%的PONV发生率。

(2)多模式镇痛: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氟比洛芬酯)和局部麻醉,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

(3)急救用药:若出现呕吐,可肌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2、环境调控:打造“反晕车”空间

(1)术后保持病房通风,避免香水、消毒水等刺激性气味。

(2)将床头抬高30°,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风险。

(3)使用耳塞和眼罩,避免强光和噪音刺激。

3、饮食管理:从“禁食”到“渐进”

(1)术后2小时可少量饮水,若无呕吐,6小时后尝试流食(如米汤、藕粉)。

(2)避免牛奶、豆浆等易产气食物,以及辛辣、油腻食物。

(3)采用“少量多餐”原则,每次进食量不超过50毫升。

4、非药物疗法:身心协同作战

(1)穴位按压:内关穴(手腕横纹上2寸)按压3-5分钟,可缓解恶心。

(2)芳香疗法:闻嗅生姜片或薄荷精油,刺激嗅觉神经抑制呕吐反射。

(3)音乐疗法:聆听舒缓音乐,降低焦虑水平。

三、高危人群的“防吐锦囊”

某些患者属于PONV的“重点保护对象”,需特别关注:

1、女性患者:

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增强呕吐中枢敏感性,建议术前使用透皮雌激素贴剂稳定激素水平。

2、晕动症患者:

术前1小时口服东莨菪碱贴片,可降低50%的PONV风险。

3、腹腔镜手术患者:

•术中采用低压力气腹(8-10mmHg),减少膈肌刺激。

•术后尽早拔除气管导管,避免喉部水肿。

4、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者:

•改用患者自控镇痛泵(PCA),减少单次给药剂量。

•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降低阿片类药物需求。

四、何时需要紧急就医?

大多数PONV在24小时内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1、呕吐物含咖啡渣样物质或鲜血,提示消化道出血。

2、持续头晕伴视物旋转,警惕内耳前庭损伤。

3、腹痛加剧、腹胀难忍,可能提示肠梗阻。

4、发热超过38.5℃,可能是术后感染。

五、科学认知:PONV并非“手术失败”

许多患者将PONV归咎于“手术没做好”,实则误解。现代医学已将PONV列为麻醉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如Apfel评分)可预测个体风险。例如,一位有晕动症病史的年轻女性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PONV风险高达80%,需提前制定防吐方案。

下次术后感到“晕车般”不适时,不妨记住这些应对策略:深呼吸、闻生姜、抬床头、小口喝温水。医学的进步已让PONV从“必经之痛”变为“可防可控”。当患者最终走出病房时,那些曾经的恶心呕吐,不过是身体康复路上的小小插曲。

(王小娟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麻醉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