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上,麻醉药缓缓注入体内,患者逐渐进入无意识状态。然而,当手术结束、麻醉效果消退时,一些人会感到头晕、恶心,甚至呕吐。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据统计,约有20%~30%的患者在麻醉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为什么麻醉会引发这种不适?这背后涉及麻醉药物、人体反应和手术本身的多重因素。
一、麻醉药物的直接影响
麻醉药物的作用是暂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失去痛觉和意识。但这些药物在完成使命的同时,也可能“误伤”其他生理机制。
1.干扰呕吐中枢
大脑中有一个专门负责触发呕吐的区域——呕吐中枢。某些麻醉药物(如阿片类镇痛药、吸入性麻醉剂)可能穿透血脑屏障,直接刺激呕吐中枢,使其误以为身体摄入了有害物质,从而发出呕吐指令。就像电脑程序被错误激活,身体开始启动“清理”模式。
2.刺激胃肠道
麻醉药物可能减缓胃肠道的蠕动,导致胃排空延迟。当胃里仍有未消化的食物或液体时,手术中的体位变化、麻醉苏醒时的体位调整,都可能让胃部受到挤压,引发恶心感。此外,一些药物还可能直接刺激胃黏膜,进一步加剧不适。
二、个体差异:有些人更容易中招
同样接受麻醉,为什么有人毫无不适,有人却反应强烈?这与个体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
1.敏感的体质
部分人对麻醉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持续刺激呕吐中枢。此外,本身有晕动症(如晕车、晕船)的人,内耳平衡系统更敏感,麻醉后更容易因平衡感紊乱而恶心。
2.女性和年轻患者的风险更高
研究发现,女性在麻醉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男性高约2~3倍,这可能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此外,年轻人(尤其是30岁以下)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身体对药物的反应更强烈有关。
3.术前状态的影响
如果患者术前存在脱水、电解质紊乱,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可能会增加麻醉后恶心呕吐的风险。此外,术前焦虑也会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放大身体对麻醉的反应。
三、手术类型的“助攻”
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身体的刺激程度不同,也会影响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1.腹部手术的高风险
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胃部手术)需要切开腹腔,操作过程中可能直接刺激胃肠道。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容易出现胀气、痉挛,这些都可能诱发恶心呕吐。
2.长时间手术的累积效应
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接触麻醉药物的时间也越长,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可能增加对呕吐中枢的刺激。此外,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也可能让身体更容易感到不适。
3.与平衡相关的手术
耳部手术、脑部手术等涉及平衡系统的操作,可能干扰内耳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功能,导致术后头晕、恶心,类似晕动症的反应。
四、如何预防和缓解麻醉后的恶心呕吐?
虽然麻醉后恶心呕吐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处理,可以显著减轻症状。
1.术前准备很关键
严格遵循禁食禁水规定: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小时禁水,可减少胃内残留,降低呕吐风险。
控制基础疾病:术前积极治疗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调整相关药物的使用。
心理疏导:通过与医生沟通、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术前焦虑。
2.优化麻醉方案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剂量。例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改用其他镇痛方式;选择对胃肠道刺激较小的麻醉剂等。此外,术中合理补液,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也有助于减少不适。
3.术后护理有讲究
体位调整:术后尽量保持半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平躺,以减少胃部受压。
饮食管理:苏醒后先尝试少量饮水,如无不适,再逐渐过渡到清淡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药物干预: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在术前或术后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能有效抑制呕吐中枢的活动。
4.自我调节与观察
患者术后应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剧烈活动或突然改变体位。如果出现恶心感,可以尝试缓慢深呼吸、按压内关穴(手腕横纹上3指处)等方法缓解。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五、结语
麻醉后恶心呕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带来不适,但并非不可控。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麻醉方案、精细的术中管理和完善的术后护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副作用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也能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记住,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始终是医疗团队关注的重点,任何不适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邢鹏 范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