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这种现象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心律失常的类型繁多,每一种类型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心电图特点。
一、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心率超过每分钟100次的情况,通常由窦房结兴奋性过高引起。这种情况常见于健康人在吸烟、饮茶、喝咖啡、饮酒或情绪波动后,也可见于发烧、甲亢、贫血等病理状态。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慌、气短等症状。
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与窦性心律相似,只是心率增快,通常超过100次/分,但一般不超过160次/分。窦性P波仍然存在,PR间期大于0.12秒,R波间隔之差小于0.12秒。
二、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与窦性心动过速相反,是指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通常由窦房结兴奋性降低引起。常见于青年人、睡眠状态中的个体以及运动员,也可能由某些药物或疾病导致。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黑蒙甚至晕厥等症状。
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表现也是窦性心律,只是心率减慢,通常低于60次/分,但一般不低于40次/分。窦性P波仍然存在,PR间期大于0.12秒,R波间隔之差小于0.12秒。
三、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整,R波间隔之差大于0.12秒。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窦房结内自律性改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呼吸、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或窦房结周围病变导致的。
心电图特点:窦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但R波间隔不等,差值大于0.12秒。PR间期通常正常,心率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节律不整。
四、房性早搏
房性早搏是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的心房激动。如偶发,患者多无症状;如频繁发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症状。房性早搏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如果症状明显、发作频率高或者因为房性早搏而触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则需要治疗。
心电图特点: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是P波的形态与窦性P波的形态不同,PR间期大于120毫秒(0.12秒),QRS波群呈室上性,形态与窦性QRS波群变化不明显。房性早搏后多有一个不完全代偿间歇。
五、室性早搏
室性早搏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的部位过早发生电冲动,使心肌提前除极的心搏。室性早搏可以伴有头晕、胸闷等症状。室性早搏广泛存在于正常人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如果发作频繁,可能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或射频消融治疗。
心电图特点: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是提前出现的QRS波群,时限大于0.12秒,形态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其后有一个完全代偿间歇。室性早搏通常无P波或P波形态异常。
六、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窦房结功能良好,但无法有效传达指令至心室,导致心跳较慢。这种情况常见于老年人,也可能由某些药物或疾病引起。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头晕、黑蒙甚至晕厥等症状。
心电图特点: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延长,但每个心房激动仍能传入心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传入心室,导致心室脱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心房与心室的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关。
七、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心动过速的发生和停止比较突然,可能与情绪、疲劳等因素有关。这种心律失常通常突然发作,心率迅速加快,每分钟可达160~220次,持续时间不等,可自动恢复窦性心律。
心电图特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快速而整齐的QRS波群,心率通常在160~220次/分之间。QRS波群形态正常,宽度小于0.12秒。由于P波与T波重叠,通常无法区分房性与房室结区性,所以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八、心房颤动与心室颤动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的收缩无规律且频繁。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增加中风的风险。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室的收缩无规律且频繁,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心电图特点: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f波,QRS波群形态正常但节律不整。心室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无法辨认,代之以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波。
九、结语
心律失常的类型繁多,每一种类型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了解心律失常及其心电图特点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心律失常患者应减少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并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活动。有明显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