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动脉瘤?
动脉瘤与普通肿瘤截然不同,它指的是在血流长期冲击等状况下,动脉壁出现了不正常的扩张现象。打个比方,就好比汽车轮胎存在某个较薄弱点,当内部压力持续增大时,这个薄弱点就会逐渐向外凸出。动脉瘤在40至60岁人群中多发,但大家不要误解,该“动脉瘤”并不是真正的肿瘤,只是其膨出鼓包的外形,像一支气球,因与“瘤”外形相似而得名。大家不要听“瘤”色变。
二、动脉瘤形成的原因
动脉瘤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高血压、动脉硬化、感染、外伤、动脉壁结构的天赋缺陷等都可能触发动脉瘤的发生。持续的高血压会不断加压动脉壁,长期冲击导致动脉壁逐渐磨损减弱。这种血管硬化的发生可能导致血管壁失去最初的柔韧性,导致其变得脆弱。此外,早期形成的血管瘤受到血管壁先天异常结构的严重影响。血管壁的先天异常意味着其稳定性和功能存在缺陷,未来可能容易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血管瘤。患有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血症时,病菌可通过伤口入侵,进而侵袭动脉管壁,导致动脉壁薄弱形成感染性动脉瘤。非感染性动脉瘤多由免疫疾病引起,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白塞综合征等。
三、脑动脉瘤的危害
因为大脑中的动脉通常承受着较高的压力,这使得血液流动的速度加快,对动脉壁造成的冲击力也更为强劲。颅脑动脉扩张很可能对血液的流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形成动脉瘤,其破裂的风险往往较高。所以,如果动脉上产生了动脉瘤,那就如同隐藏着的一颗“不定时炸弹”,也许会随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而发生爆炸,从而给患者的生命带来极其严重的威胁。比如情绪的剧烈波动、过度的劳累、血压的突然升高等,都有可能成为引爆这颗“炸弹”的导火索,让患者陷入生死攸关的险境。
然而,脑动脉瘤一旦形成则潜藏了巨大的风险,其隐匿于脑部深处,不易察觉,破裂前无明显症状,这非常可怕。很多患者长期潜伏在潜在爆炸风险中,可能对此不自知。
一旦破裂,血液流入脑脊液中,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快速破坏正常脑部功能,产生剧烈头痛,犹如遭受重击般疼痛难以承受,紧接着陷入昏迷,生命指标急速下降,使患者陷入危急状态,死亡率较高。这种突如其来、常常出人意料的急迫局面,使动脉瘤成为人体内潜在的可怕“凶手”。因此,切忌漠视脑动脉瘤的存在。为减少这种“不定时炸弹”可能带来的威胁,应密切监测脑部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危险,采取有效治疗措施以期在风险爆发前控制其影响。
四、如何早期发现脑动脉瘤及治疗
发现血管瘤常需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查,如头部CT,首次诊断异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提供更详细的血管信息,有助于确诊。此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血管瘤的诊断至关重要。专业界一致认为,DSA是最佳的诊断方法。因为,无论DSA位于复杂的血管系统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准确显示血管瘤的位置。此外,动脉瘤的大小能够精确显示,且不会留下微小的波动。DSA可揭示动脉瘤的形态是圆形、不规则或其他形状。同时,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相互作用变得清晰,包括与相邻血管的距离、周围血管是否受到压迫等。这为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而详尽的依据。
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手术疗法和介入治疗。开颅手术是手术方式之一,通过直接堵塞动脉瘤来阻止内部血液流动,尽管干预直接,但伴随着较大手术创口和身体状况要求高的挑战。介入疗法则通过血管内输送栓塞物至动脉瘤内实现堵塞,具有微创和快速康复等优势。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方案选择需全面考虑多重因素,而非随意决定。以举例说明,血管瘤的位置具有关键意义,某些位置可能会影响治疗策略。此外,血管瘤的大小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对于治疗过大或过小的血管瘤,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必须考虑到患者是否患有其他重疾、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至关重要,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制定最佳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如何预防脑动脉瘤
那么,如何预防动脉瘤呢?首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潜在疾病很重要。我们需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若指标异常,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动脉瘤风险。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动脉瘤的预防也很重要。比如坚决戒烟限酒,不要让烟酒危害身体健康。饮食方面,要合理搭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质食物。同时要坚持适量运动,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耐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此外,你还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情。此外,有过头部受伤经历的人要特别注意大脑健康。这部分人群可能容易出现动脉瘤,需要定期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健康。
总之,动脉瘤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就像藏在体内的定时炸弹。但是,没有必要过度恐慌。只要保持高度警惕,强调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同时,要努力早期发现动脉瘤发作,及时准确诊断,迅速开始有效治疗。
(黄炳东 百色市田东县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