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颅内动脉瘤,隐藏在大脑深处的“不定时炸弹”

2025-07-01 16: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颅内动脉瘤,这一医学术语听起来或许令人心生寒意,它就像是隐藏在大脑深处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一种因脑动脉壁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薄壁血泡,其破裂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和死亡。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颅内动脉瘤这一疾病,从成因、症状、诊断、治疗到预防,全方位揭秘这一潜在的健康威胁。

一、颅内动脉瘤的成因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因:

遗传因素:颅内动脉瘤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流动力学因素:动脉壁长期承受异常血流动力学压力,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可导致动脉壁薄弱处逐渐扩张形成动脉瘤。

年龄与性别:颅内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40-60岁年龄段,且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吸烟与饮酒:长期吸烟和过量饮酒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包括感染、炎症、外伤、颅内肿瘤等,也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有关。

二、颅内动脉瘤的症状

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前,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头痛、眼部不适等。然而,一旦动脉瘤破裂,将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出现以下严重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如炸裂样疼痛,难以忍受。

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恶心与呕吐:颅内压升高引起的常见症状。

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视力障碍等,取决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

颈强直:脑膜刺激征的一种表现,颈部僵硬,活动受限。

三、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依赖于多种检查手段的综合应用: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尤其是CT血管造影(CTA),可快速、准确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磁共振成像(MRI):特别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实时动态观察动脉瘤的形态、血流情况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四、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包括保守治疗、血管内治疗和开颅手术治疗,具体选择需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保守治疗:适用于未破裂动脉瘤且风险较低的患者,主要通过控制血压、戒烟限酒、定期复查等方式进行。

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瘤栓塞术和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开颅手术治疗:包括动脉瘤夹闭术和动脉瘤包裹术等,适用于动脉瘤位置复杂、血管内治疗困难的患者。

五、颅内动脉瘤的预防

预防颅内动脉瘤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降低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风险。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血压在正常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健康。

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系统检查,包括头颅CTA或MRA等。

及时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避免诱发因素:避免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的行为。

总之,颅内动脉瘤作为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其预防与治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加强危险因素的管理,及时就医与科学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破裂率,守护每一个宝贵的生命。面对这一“不定时炸弹”,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朱丹凤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