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在经历了手术、放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后,进入康复期。此时,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对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免疫力的提升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康复期的运动需遵循科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一、运动对肿瘤康复的重要性
1.改善身体机能:适当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各器官获得更充足的养分,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例如,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不再轻易感到气喘吁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增强免疫力:运动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促使身体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良好的免疫状态也有助于抑制肿瘤细胞的复发。
3.缓解心理压力:肿瘤治疗过程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而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被称为 “快乐激素”,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的心理韧性。
二、康复期运动前的准备
1.咨询医生意见:每位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方式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始运动前,务必咨询主治医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肿瘤类型、治疗阶段、身体恢复程度等,给出专业的运动建议,判断是否适合运动以及适合何种运动强度。
2.进行身体评估:可通过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心肺功能测试、体能测试等,了解自身的身体基础状况。这有助于确定运动的起点,避免因盲目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三、适合肿瘤康复期的运动类型
1.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散步是最简便易行的运动方式,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步行的时间和速度。慢跑则适合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能有效提升心肺功能。游泳对关节的压力较小,且能锻炼到全身肌肉,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运动。有氧运动建议每周进行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
2.瑜伽和太极拳:瑜伽通过各种体式和呼吸法,能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平衡感。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可调节气息,增强身体的协调性。这两种运动尤其适合体质较弱或年龄较大的肿瘤患者,每天进行 1 - 2 次即可。
3.力量训练: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轻量级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练习,或进行深蹲、仰卧起坐等训练。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预防肌肉萎缩。但力量训练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每周可进行 2 - 3 次。
四、运动注意事项
1.循序渐进:康复期患者的身体较为虚弱,运动应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对身体造成损伤。
2.注意休息: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连续长时间运动。如果在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呼吸急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生帮助。
3.保持水分补充:运动前后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防止脱水。尤其是在进行有氧运动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排出大量水分,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4.选择合适的环境:尽量选择空气清新、安静、安全的运动环境。避免在高温、高湿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运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肿瘤患者康复期的运动锻炼是一个长期且需要科学规划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运动,患者不仅能够在身体上逐渐恢复,还能在心理上重新找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
(刘赢洁 商丘市中心医院 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