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本质是心脏供血动脉因脂质沉积、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面对这一疾病,掌握科学的“护心密码”至关重要——既需要学会急性发作时的急救技能,为生命争取时间;又需通过长期的生活方式干预,从根本上延缓疾病进展。以下从急救与日常管理两大维度,解锁冠心病的科学防治策略。
一、急救护理:抓住黄金时间窗,化险为夷
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严重后果,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此时正确的急救措施能显著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赢得机会。
1. 识别危险信号,分秒必争
典型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或背部,常伴胸闷、出汗、呼吸困难,持续数分钟至十余分钟。若疼痛超过20分钟未缓解,或出现恶心、晕厥、意识模糊,需高度警惕心肌梗死。
关键原则:任何不明原因的胸痛都应视为心脏急症,尤其是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2. 急救四步法,稳中求快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患者需原地静坐或平卧,减少心脏耗氧。
第二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0.5毫克硝酸甘油,5分钟可重复一次,最多3次。注意血压偏低者慎用。
第三步:嚼服阿司匹林。疑似心肌梗死时,立即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非肠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
第四步:拨打急救电话。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就医排查病因;若症状持续,需在120分钟内开通血管(如溶栓或介入手术)。
3. 避免常见误区
不可盲目拍打、掐人中,这些动作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途中突发室颤可能致命。
未明确病因前,避免大量饮水或进食,以防误吸。
二、生活方式干预:构筑心脏健康的“防火墙”
冠心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80%的心血管疾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预防。以下五方面是“护心”核心策略。
1. 饮食革命:从“舌尖”保护血管
低盐低脂,高纤维: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减少动物内脏、红肉摄入,用深海鱼、豆类补充优质蛋白;增加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及绿叶蔬菜比例。
地中海饮食模式:以橄榄油代替动物油,每天摄入坚果(约30克),每周至少两次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适量饮用红酒(非必需)。
控糖限酒:避免含糖饮料,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250毫升红酒),女性减半。
2. 科学运动:激活心脏代偿力
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5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目标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
抗阻训练辅助:每周2次力量训练(如弹力带、哑铃),增强肌肉代谢能力。
避免极端时段:冬季清晨、饱餐后1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以防诱发心绞痛。
3. 戒烟:最经济的“护心药”
吸烟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使冠心病风险增加2~4倍。戒烟1年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50%;戒烟15年,风险接近非吸烟者。可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药物(如伐尼克兰)或心理干预逐步戒断。
4. 心理调适:给心脏“减压”
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加速动脉硬化。建议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如4-7-8呼吸法)缓解压力;培养兴趣爱好,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5. 定期监测与药物依从性
指标管理: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者<130/80 mmHg);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根据风险分层设定(一般<2.6 mmol/L)。
规范用药: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需长期规律服用,不可擅自停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
三、特殊人群的个性化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强化血糖控制,优先选择兼具心肾保护作用的降糖药(如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老年患者:运动计划需考虑关节保护,避免跌倒风险;血压控制可适当放宽(如<150/90 mmHg)。
女性患者: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需更严格管理血脂;注意非典型症状(如乏力、恶心)的识别。
结语:护心是一场终身修行
冠心病的防治没有捷径,唯有将急救知识转化为本能反应,将健康习惯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破解“护心密码”。记住:每一次对危险信号的警觉,每一口健康饮食的选择,每一步坚持的行走,都是对心脏最真挚的守护。从今天起,为自己制定一份“心脏健康计划”,让生命之泵稳健跳动。
(白杨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心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