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生理机能中,血液凝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它犹如身体的“止血卫士”,在血管受损时迅速启动,防止血液过度流失,从而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而凝血四项检验则是深入探究这一奥秘、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状态以及与众多健康状况紧密关联的重要手段。
一、凝血四项检验的构成要素
凝血四项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测定。
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在正常情况下,当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中时,会与钙离子等共同激活凝血因子Ⅶ,进而启动一系列凝血反应。PT 的正常参考范围通常在 11 - 13 秒(因检测试剂和仪器不同可能略有差异)。PT 延长意味着外源性凝血途径存在异常,可能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如维生素 K 缺乏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碍。维生素 K 是这些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酶,长期使用抗生素、肠道吸收不良或新生儿因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等情况都可能引起维生素 K 缺乏。此外,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导致肝脏合成功能受损时,也会使 PT 延长,因为肝脏是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场所。而 PT 缩短则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例如在某些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治疗等情况下可能出现。
APTT 主要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经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过程。APTT 的正常参考范围一般在 25 - 37 秒。APTT 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患者,由于遗传性凝血因子Ⅷ(血友病 A)或凝血因子Ⅸ(血友病 B)缺乏,导致 APTT 显著延长,患者在轻微创伤后就可能出现严重出血不止的情况。此外,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以及使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时,APTT 也会延长。APTT 缩短同样反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常见于血栓前状态、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这可能与凝血因子活性增强或抗凝物质减少有关。
TT 是反映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过程有无异常的指标。正常参考范围约为 16 - 18 秒。当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或结构异常,或者存在肝素、类肝素物质等抗凝物质时,TT 会延长。例如,在肝脏疾病晚期,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的能力严重下降,可导致 TT 延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可能产生类肝素物质,也会使 TT 延长并增加出血风险。
FIB 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血浆糖蛋白,在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的主要成分。正常成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 2 - 4g/L。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促进血液凝固,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常见于急性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应激状态下,也可见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相反,纤维蛋白原降低则多见于肝脏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过多以及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情况,可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二、凝血四项检验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一)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于不明原因的出血症状,凝血四项检验是必不可少的检查项目。通过检测 PT、APTT、TT 和 FIB 的水平,可以初步判断出血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过多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例如,若 PT 和 APTT 同时延长,纤维蛋白原正常或降低,可能提示肝脏疾病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若 APTT 显著延长而 PT 正常,结合家族史及临床表现,高度怀疑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若 TT 延长,伴有纤维蛋白原降低,可能存在肝脏合成障碍或纤维蛋白原结构异常等情况。这些信息为进一步明确出血性疾病的具体类型和病因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医生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二)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评估与监测
在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中,凝血四项检验具有重要价值。如前所述,APTT 和 PT 缩短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对于有血栓形成倾向的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患有恶性肿瘤或遗传性易栓症等患者,定期检测凝血四项可以及时发现血液凝固性的异常变化,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在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血栓性疾病时,如肝素、华法林等,凝血四项则是监测药物疗效和调整剂量的关键指标。例如,使用肝素治疗时,通过监测 APTT,使其维持在合适的延长倍数范围内,既能保证抗凝效果,又能避免因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并发症;使用华法林治疗时,依据 PT 和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药物剂量,使 INR 达到目标范围,以确保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三)肝脏疾病的病情判断与预后评估
肝脏在凝血因子合成和代谢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因此凝血四项检验对于肝脏疾病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判断以及预后评估意义重大。在肝脏疾病早期,如肝炎,凝血因子合成可能尚未受到明显影响,凝血四项指标可能基本正常。但随着肝脏疾病进展到肝硬化、肝衰竭阶段,肝脏细胞大量受损,凝血因子合成显著减少,PT 和 APTT 会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这些凝血指标的异常程度往往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PT 延长时间越长,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越高,预后也相对较差;若在治疗过程中,凝血指标逐渐改善,提示肝脏功能有所恢复,预后相对较好。
(四)其他疾病的辅助诊断与治疗监测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外,凝血四项检验在许多其他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也发挥着辅助作用。例如,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一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由于全身凝血系统被广泛激活,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维蛋白原减少,同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凝血四项指标会出现明显异常,PT、APTT 延长,TT 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这些变化有助于 DIC 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在产科领域,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等情况,凝血四项检验可及时发现凝血功能障碍,预防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体内可能存在抗凝物质,导致 TT 延长或 APTT 延长,凝血四项检验有助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同时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凝治疗过程中,也可通过监测凝血指标来调整治疗方案。
三、影响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一)样本采集与处理
样本采集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会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采血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管,避免使用玻璃注射器,因为玻璃表面可能激活凝血因子,导致检验结果偏差。采血部位通常选择上肢静脉,止血带绑扎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 1 分钟,否则会引起局部血液瘀滞,导致血液浓缩和凝血因子激活,使检验结果假性缩短。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要准确,通常采用 9:1 的枸橼酸钠抗凝剂与全血比例,抗凝剂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检验结果。采集后的样本应轻轻颠倒混匀 3 - 4 次,避免剧烈振荡产生泡沫,防止血小板激活和凝血因子变性。样本应尽快送检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会使部分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 PT 和 APTT 延长。
(二)药物因素
许多药物会干扰凝血四项检验结果。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肝素可显著延长 APTT 和 TT,在使用肝素治疗期间进行凝血四项检验时,需要在检验报告中注明用药情况,以便医生正确解读结果。华法林主要影响 PT 和 INR,在调整华法林剂量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这两个指标。此外,一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可能会影响维生素 K 的代谢,导致 PT 延长;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虽然主要作用于血小板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对凝血指标产生轻微影响。因此,在进行凝血四项检验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近期的用药史,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和使用时间等,医生应综合考虑药物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调整检验时间或对结果进行校正。
(三)生理因素
不同的生理状态也会影响凝血四项检验结果。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由于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流变学改变以及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减退等原因,凝血指标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略有升高,PT 和 APTT 可能有轻度延长倾向。女性在妊娠期,随着孕期进展,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升高,PT 和 APTT 会相对缩短,这是为了预防分娩时出血过多而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但这种高凝状态也增加了妊娠期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下,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会短暂升高,导致凝血指标有所变化,因此在进行凝血四项检验前,患者应尽量保持平静状态,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凝血四项检验犹如一把解开血液凝固奥秘与健康关联的钥匙,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准确检测、深入分析以及对影响因素的充分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体凝血功能状态,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依据,从而在维护人类健康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王文超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 检验科 主管检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