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视角下幽门螺旋杆菌的防治之道

2024-05-21 16: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一种寄生于人体胃黏膜的螺旋形微厌氧细菌,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致病菌,其感染率超过50%。在中医理论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人体正气虚衰、邪气侵袭密切相关。中医自古就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断,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中医视角出发,探讨幽门螺旋杆菌的防治之道。

一、中医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并没有直接对应幽门螺旋杆菌的术语,但根据其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入“胃痛”、“痞满”、“嘈杂”等范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胃痛、胃胀、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中医认为,这些症状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结、肝郁气滞等病机有关。

二、正气与幽门螺旋杆菌的关系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人体正气充足,能够抵御外邪侵袭,保持身体健康。而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一种外邪,其感染与人体正气虚衰密切相关。当人体正气不足,脾胃功能减弱,湿热蕴结,肝郁气滞时,就容易受到幽门螺旋杆菌的侵袭。

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当脾胃功能失调时,运化能力减弱,湿热内生,为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湿热蕴结:湿热是中医中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体内湿气与热气交织。湿热蕴结于脾胃,可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时,可导致气机不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会。

三、中医防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

调理脾胃:

中药治疗:使用健脾和胃、清热利湿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黄连、黄芩等,以增强脾胃功能,清除湿热,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以减轻脾胃负担。

疏肝解郁:

情志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志刺激,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舒缓情绪,以疏肝解郁。

中药治疗:使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郁金等,以改善气机不畅,减轻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的损害。

增强体质:

中药调理:使用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以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抵抗力。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增强身体素质。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以调理脾胃、疏肝解郁、增强体质,从而辅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预防为主:

饮食卫生: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呼气试验等检查,了解胃部健康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四、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

虽然中医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现代医学中的抗菌治疗仍是目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例如,在抗菌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调理脾胃、疏肝解郁等方法,以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增强患者的体质和抵抗力。

五、结语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则。在防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方面,中医强调调理脾胃、疏肝解郁、增强体质等治法,以扶助正气,抵御外邪侵袭。同时,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也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心情愉悦、定期体检等预防措施,以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通过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胃黏膜健康,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李琪微 驻马店市中医院 脾胃(消化)科 主治中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