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这一隐藏在人体大肠黏膜上的“定时炸弹”,常常因为起病初期无明显症状而被忽视。然而,一旦它“引爆”,就可能演变为肠癌,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了解大肠息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维护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一、大肠息肉的定义与分类
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或多个“肉疙瘩”。根据病理学特点,大肠息肉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因其较高的癌变风险而备受关注。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因此,腺瘤性息肉被视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
二、大肠息肉的成因与症状
大肠息肉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炎症、饮食、生活习惯等。长期吸烟、酗酒、嚼食槟榔,喜欢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辛辣刺激饮食,长期缺乏锻炼、体型肥胖、有便秘习惯,以及家族有肠道息肉病、肠道肿瘤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上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起病初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当息肉逐渐增大时,可能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如腹部不适、隐痛、胀满等,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由于炎症反应和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引发频繁的消化道蠕动,进而出现腹泻的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伴随着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等特点。此外,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还可能导致便血现象,血液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使大便颜色变暗或带有鲜红。
三、大肠息肉的诊断与治疗
大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医学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最直接、最准确的检查方法,通过带有微型摄像头的纤维软管从肛门插入直肠和整个结肠,可直接观察并取组织活检以确定是否存在息肉。此外,钡剂灌肠造影、CT结肠成像、粪便DNA检测、肛门指诊等医学检查也可用于大肠息肉的诊断。
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对于小息肉(小于1cm)且症状轻微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定期结肠镜检查和可能的抗感染药物治疗。对于大息肉(超过1cm)或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并送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病变。
四、大肠息肉的预防与监测
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关键在于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定期结肠镜检查、避免吸烟、控制体重、减少酒精摄入等措施都有助于降低大肠息肉的风险。高纤维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排泄,减少有害物质与肠道黏膜接触的时间。同时,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特别是有家族史者更应重视。
对于已经患有大肠息肉的患者,应定期进行复查和监测。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观察息肉是否复发。如发现有新发息肉,应再次切除直至结肠镜检查没有新发息肉为止。
五、结语
大肠息肉虽然起病隐匿,但只要我们足够重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避免其演变为肠癌的风险。因此,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就医检查和治疗。让我们共同守护肠道健康、远离大肠息肉的威胁!
(王亚平 邓州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